今天是龙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好久也没发内容了,跟大家分享最近一段时间梳理的内容。
市场的本质
股票涨跌的根源在资金的进出,实质是在于掌握资金的人的预期。
简单来说,对未来预期乐观,资金不断买入,股价就会上升;
产生分歧,股价就会震荡;
反之对未来预期悲观,资金不断卖出,股价就会下跌。
而预期代表的是人的主观判断,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人的主观判断不等于事实。
所以买卖股票不能只求真,而是要尽量去求共识。
事实有时会演变为共识,但事实不等同于共识。
资金会顺着共识的方向形成合力,这就是定价权。
用更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股票市场演绎的是一个个故事。
不同的故事讲着不同的逻辑,而不同的逻辑背后有不同的信奉者。
信奉者形成合力,驱动股价上涨、下跌。
比如:基本面爱好者关注公司业绩情况,认为市场格局、盈利情况向好,股价未来就会涨。
短线交易者关注消息、政策的刺激,或者技术指标的变化,来预判未来的涨跌。
都是故事,因此故事的逻辑不分好坏。
同时,故事有大有小,从而表现为行情的大和小。
以今天的市场为例,今天的市场主要讲了DeepSeek大模型爆发的故事,这源于周末ds模型在海外被全面吹爆,所以ds大模型小作文相关的股东、合作方今天大涨。
由于ds模型使用了低硬件投入就达到超过预期的效果,市场认为庞大的硬件资本开支并无必要,因此对应的今天英伟达产业链概念的相关股票,如AI硬件、铜缆等等则暴跌。
2024年Q4的故事
有了上面这个理念的基础,最近一个月我就一直在尝试梳理2024年Q4市场在讲述的故事。希望借此能够识别出一些在2025年有延续的故事。
具体梳理的办法的是先找到故事的底层逻辑,再尽量把故事中的个股都看一遍,工作量比较大,所以还只看了一部分。
2024年四季度到今年一月,市场主要讲述了几个大的故事:
一、低空经济(10月中旬-11月中旬)
二、人形机器人(10月中心-12月中旬,1月中上旬至今)
三、泛AI(11月下旬-12月底)
AI应用概念逻辑
今天先简单聊聊泛AI这个故事中的AI应用环节的背景。
AI首要离不开的就是大模型,国内大模型的排名:
第一梯队:百度、字节、腾讯、阿里,还有独角兽头部,如Kimi、智谱、百川、DeepSeek。
第二梯队:MiniMax、零一万物等独角兽里面后面几家,还包括老牌互联网如360、讯飞、商汤等。
第三梯队:天工AI、Scale AI等刚兴起的一些新玩家。
大模型未来的进展:
大模型未来拼的是算力和数据,因此未来会出现以大厂核心玩家占据整个市场,字节、百度和腾讯和背后都有很强的数据,例如字节的数据,头条、新闻、抖音都是自有生态数据,外部获取不了。其他家往后排,如DeepSeek、智谱、Kimi,虽然模型有段时间领先,但后续他们可能往后排,因为大家模型越来越接近,后续拼算力、拼数据的情况下,他们的数据会相对弱一点。
大模型厂商如何盈利?
2024年下半年开始,大模型加速商品化,价格战打的很凶。大厂的策略是,B端、C端客户迅速融入自家生态、快速业务上线、推送到B端或者C端客户手上用起来,只有用起来后,大厂未来才有可能赚到钱。
所以大厂盈利逻辑不靠模型,其盈利逻辑是:
- B端做捆绑式销售,通过周边产品,例如数据库、算力、插件,搜索、BI、PaaS、SaaS等较高利润率绑定低利润模型调用一起。
- C端,如字节的策略:
- 第一是赋能生态创作者,用工具完善创作,创作过程中衍生出收费模式;
- 第二是在电商导流部分,字节认为下一代AI驱动应用里,电商流量会发生转移,从过去TikTok、抖音上找产品,变成从豆包入口找产品。因此字节的下一个商业模式,是以AI搜索当作入口,问信息、搜索信息,并连带广告模式。现在以文本为主,而下一步可能用多模态搜索,多模态搜索可以穿插小广告来变现。
- 第三是拓展AI硬件,通过大模型做出全新体验,从APP延展到耳机或其他硬件,和智能体对话,也会长出商业模式:第一,从硬件上赚钱,第二可以买套餐,例如喜欢某个数字网红的智能体,给他充值、送卡,可以出很多玩法。又比如和智能体聊天,智能体会很懂你,越深入他会越来越懂你,会上瘾,而上瘾就要付钱。
- 其他玩法:
- 健康教育、健康问答等,基础的问答可以回答,但高阶问答、真人背后的医生,需要付费;
- AI搜索,基础的免费,但如果有些知识点要找老师给来讲课,他可以卖课等等。
有了流量以后,互联网玩法会衍生出很多变现方式,因此目前AI应用的核心还是抢占入口。
AI软件应用
一、AI搜索:
海外Perplexity AI,国产的如Kimi、豆包、秘塔AI、360的纳米搜索等等。当习惯用了AI搜索时,基本就不用百度或Google搜索。
移动互联网时代有10亿用户,而现在AI搜索用户大概是六七千万,滲透率还是处于早期,还有20倍上升空间,所以Al搜索是第一个AI应用的赛道。
二、AI教育
字节有一个海外版的Gauth, 国产例如精准学,也开始在慢慢往这方向迁移,有些做成学习pad,有些做成app,例如Echo英语口语等等。不是以前简单把视频放一下,用户跟着学和看,而现在可以将一个知识点反复问它,直到听懂为止,是交互式教学。Gauth于2020年底上线,主要解决初高中的数学问题。2024年1月开始,Gauth在美国教育应用市场异军突起,用户总数已超过2亿。 三、虚拟社交:
主打陪伴的AI社交应用展现出远好于其他类AI应用的用户粘性。如海外AI社交独角兽Character.AI的用户数不如ChatGPT,但用户留存率、DAU/MAU、用户使用时长和使用次数等指标均远好于后者。AI陪伴已经成为生成式AI最为主流的应用场景之一。
AI虚拟社交产品根据设计的不同,可分成虚拟伴侣、真人克隆和角色扮演三大类别:
(1)虚拟女友/男友类:如Character AI、Dreamgf AI、Kupid AI等;
(2)角色扮演类:如Replika、EVA AI。
(3)真人克隆类:AI角色还原个人风格和表达习惯、AI和真人网红之间流量互补,比如以美国网红Caryn Marjorie为背景的Caryn AI,和以中国网红半藏森林为原型的X EVA。
国内AI社交独角兽MiniMax:
- 2022年10月,MiniMax发布了第一款虚拟AI社交产品Glow,上线短短四个月,就已经收获近500万用户。一年后这款产品因涉及隐私和敏感内容问题遭举报并下架。
- 2023年6月,MiniMax团队面向海外用户又上线了另一款AI陪伴产品“Talkie”,并于同年9月在国内上线,命名“星野”。
- 2024年3月,MiniMax在A+轮融资中获得了6亿美元的投资,其中阿里巴巴担任领投方,使得该公司的估值超过了25亿美元,腾讯、红杉资本中国、高瓴资本、IDG资本以及米哈游等也是该公司的投资方。
- 据媒体预测,MiniMax在2024年的收入预计达到7000万美元,大部分收入来自Talkie的广告。
AI硬件应用
硬件赛道里很多产品会出现,基于硬件和之前逻辑发生重大变化。核心逻辑是端侧模型变得越来越小, 进而可以去植入到端侧来帮助提升软体验。
一、AI眼镜、耳机
AI眼镜被认为是未来智能穿戴设备的终极形态。
- 不带摄像头(AI耳机同样可以做到):AI语音交互,如AI实时翻译等等。
- 带摄像头:AI视觉交互,联接到视觉交互模型,如看图书馆、博物馆、观察艺术品,AI可以把看到画面实时解读,这是全新体验。
相关事件:
- Meta Ray-Ban是Meta和雷朋合作开发的一款轻量级AI眼镜(第二代),无显示屏,无需光波导技术。于2023年10月17日上市,23年Q4销量超30万,远超公司此前预期。根据第三方估计,2024年预计销量达200万台左右;
- 2024年9月,字节跳动收购开放式耳机品牌Oladance(深圳市大十未来科技有限公司),2024年10月发布首款AI耳机Ola Friend,需要通过蓝牙与手机建立连接,并与豆包APP绑定后才能使用;
- CES 2025将AI智能眼镜推至聚光灯下,成为全场焦点,2025年将开启“百镜大战”。
二、AI玩偶(陪伴)
- 字节跳动在2024年中秋节期间推出的AI陪伴玩偶“显眼包”意外走红,这本是一款非对外售卖的礼品,在二手平台的转让价格一度高达数百元。
- 特斯拉在其官方商店开售的机器人玩具Tesla Bot Action Figure,售价40美元,上线不到24小时就被抢购一空。
- 1月20日,豆包App更新实时语音通话功能,豆包打电话功能在全网火了。
故事背后的逻辑
从ChatGPT问世到现在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随着大模型的发展,AI在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2025年预计是AI应用爆发的一年,硬件端Meta ray-ban的成功将吸引国内众多厂商布局这一赛道,软件端DeepSeek的成功降低了打造专用模型的门槛,豆包通用大模型也越来越好用,这一切都表明了,2025年AI应用,这个故事还会得到持续。
综上,通过一系列的梳理,对AI应用背后的逻辑、推演有了一个简单的、全盘的认识,剩下的就是细分方向的选择、具体标的筛选,以及怎么参与的问题了。
这些是中观层面的视角,大周期的层面还是我之前提到过的,目前还是处于牛市的周期,这个是大前提,在这个大前提下,故事的演绎程度会被放大。同时,未来也要注意未来大周期下行期来临要及时退出。
今天就先写到这,最后祝大家新春快乐,阖家欢乐!
风险提示:文章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