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就问是谁又被大数据精准捕获到了?这段时间总是在不同平台上刷到有关中国邮政的话题。
索性趁今天时间多,我做了些功课,咱们一块来聊聊「邮政」吧。
曾几何时,随着各个快递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有人开始抱怨邮政速度慢,也有人仍旧在翘首以盼邮政的绿色身影。
和大家说一件事:
在川藏线康定至德格路段,弯多路险,沿途海拔从 2500 米一路攀升至 5000 米,道路最窄处不足 4 米,一边是碎石悬挂,另一边是万丈深渊,一年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被冰雪覆盖,每到冬季气温至低能达到零下 40℃,沿路寒风伴着积雪,即便是经验丰富的司机开车通过,都要谨慎再谨慎。
但就是这么一条人迹飞鸟罕至的道路,在别的快递纷纷止步的时候,作为邮政驾驶员的其美多吉却坚持跑了 30 年,往返路程累计 140 多万公里。
甘孜州邮路示意图保持这条邮路畅通并不能赚到多高利润,可在甘孜州这些音信难通、物流不到的地方,邮政就是唯一可以被寄望的渠道。
所以,哪怕一个月只收一份快递、投递的村落只有寥寥几户人家,全国这些同样情况的地方邮路也不能断。
远至南极,北至漠河,高至珠峰,都有邮政的身影。
中国邮政在全国有超过 5 万个局所,早在 2019 年底,就让全国 50 多万个建制村实现了 100% 直接通邮,甚至还分出精力帮其它快递处理了「最后几公里」最难赚到钱的收派工作,代投快件累计超 26 亿件。
所以说,邮政首要追求的是,不管天南海北,凡是中国领土范围内都能送到。
二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快递物流的速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或许十几年前省际省内高速高铁没铺开、难走的地方只能依靠人力一寸寸跋涉时, 邮政确实会有被吐槽的「一周连一个省都出不来」的情况存在。
但现在嘛,咱有必要为邮政正个名,它的速度足够让人放心。
我印象很深刻的一次,是有天临近下班时,有个新疆同事收到了邮政小哥送货上门的快递件——是他爸妈从老家寄过来的家乡特色美食,有几包烤馕、葡萄干、杏干和奶疙瘩。
家乡的吃食是刻在远方游子胃里的思念,他前几天跟爸妈无意中提了一嘴,没想到父母上了心,立马安排寄过来了。
同事说,因为运输距离远,爸妈刚跟他说寄件用的是邮政的时候,他为运输会不会花很久时间,收到时食品会不会已经变质或破损担心了好一阵子。
好在,邮政特快仅仅 3 天就完成了从揽件——运输——派送签收整个流程,这些特产从北到南横跨大半个中国,到手查看时也没有一丁点损坏。
我另外还向同事打听了下邮政特快的运费,也很划算——新疆可是「大名鼎鼎」的网购不包邮区,没想到 3 公斤的物件,寄件距离超 4000 公里,邮政特快仅收费 60 元。如果寄的不是急件或者容易腐坏的食品,选标快的话运费还要低,不到一周也送货到手上了。
对比这个距离,简直了。
对了,差点忘了说,那天我看到的邮政投递小伙子穿着工服还佩戴了可以扫码的工牌,用手机对着扫一扫,派件进程、收寄件物品信息等立即一目了然,感觉专业便捷程度拔高了一个档次。
继续说回来,大家可能还不了解,邮政寄递今年在直辖市、省会城市间普邮的全程时限,已经从年初的 2.41 天缩短至 1.82 天,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而旗下的 EMS 特快专递,更是早已实现全国主要城市六成以上特快专递次晨达的极速体验。
除了速度外,邮政在西部地区建制村投递频次达标率提升至 99.87%;机要通信连续 16 年保持万无一失。邮政还在保持全国建制村直接通邮率 100% 的基础上,实现 130 条边海防邮路直接稳定通邮,以及实现 3461 个抵边自然村邮政服务普遍全覆盖。
三
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我觉得跟全国基建做强做大了有关,另外我没料想到的是,邮政自己在这上面的投入,尤其是为智能化数字化升级付出的努力也是相当大的。
先来看下面这张图,有传输带的助力,已经比最初单纯用人力一趟趟搬上搬下改善很多了是不?

而邮政现在还可以做到怎样的程度呢?
单在「分拣」这一个环节,它就装备了交叉带分拣机、落格式分拣机、异形件高速自动分拣机等多种多样的高精尖智能化设备。
举个栗子,主打小件的分拣机,可以在无人在一旁守着的情况下对 400 毫米以下的小件进行自动分拣,而且不管快递信息面单朝向哪一面,分拣机内置的六面扫描装置都能及时准确读取到。
更难得的是,超大件和不规则的异形件这些「难啃」的骨头也能完全被轻松拿捏。
中国邮政智能分拣系统主要分拣设备因为常规分拣机处理不来这些快递件,所以通常快递公司不得不加派员工手动挑拣出来,费力费时,整个分拣节奏自然就会变慢。
邮政则是把特殊情况通通考虑到了,前面提到过的落格式、异形件分拣机应对复杂包裹有奇效,分拣效率和准确性蹭蹭上涨。
再来看「传输」环节,邮政也用上了各种智能设备与系统:
胶带输送系统可以让快递从一开始的卸货点直送达装货点;
辊筒输送系统实现了物品从接触面到平面的转换,从而方便进入下一步的识别重量体积程序;
倾斜胶带输送分配系统负责把快递分配到对应的开拆台打包,还会自动调节分配过去的数量避免包裹一股脑地涌入某个开拆台造成拥挤;
智能模组带输送系统极大提升分拣与传输效率……
更多的设备仪器运作原理我就不一一拆开来细说了,太枯燥也讲不完,总之大家可以这么理解,就是邮政做到了快递从车上卸下——输送——分流处理——分拣——汇总装车的全流程智能化设备应用融合。

中国邮政浙江金华义乌华东邮件处理中心最后,这套系统还有个如同我们大脑一样的「数字化处理中心」,对人、车、邮件、场地、设备等生产活动各类资源信息通通了如指掌精准把控。
中国邮政浙江杭州邮区处理中心不得不说,当其他快递还在专攻某个方面的时候,邮政已经成为了领跑的全能选手。
特别是当我得知,包括以上设备在内组建成的整个智能物流系统都是由中邮科技自主研发并建设的时候,一整个目瞪口呆好嘛。
目前,中国邮政围绕智慧物流的专利多达 280 项,不光自己用,还把智能设备拓展到了东南亚、欧洲、大洋洲等国家地区。
原来中国邮政隐藏实力这么深。
除此之外,邮政也已经把使用无人机和无人车提上了日程。
邮政在贵州、四川等地已经试点使用无人机,可以投递 30 公里以外的村寨,不到一小时就能完成投递任务。
要知道,像贵州这样的省素来以山多而著称,贵阳、铜仁、遵义、都匀等各个市县之间开车起码两三个小时起步,更别说快递派件还要深入每个县镇里的村落了。
无人机派送则能用简单干脆的打法解决偏远山区、乡村地区邮递难、邮递慢的问题,派件不需要再走弯弯绕绕的山路,效率大大提高。
中国邮政在 2023 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展出的 M10 无人机邮政还投入试点了「室外无人车+室内机器人」的一体化配送方法,更适用于商业楼宇、社区和大型园区这类城市里的场景,提供物流到家、到户服务。
官方称,这套新型配送方法相比传统末端配送效率可以提升 50% 以上,比同类型智慧物流效率也能提升 30% 以上,说实在的,我特别期待能普及开来。
因为就我自己的经历来看,很多次明明人就在家,快递也会被派送员急匆匆地放到驿站或丰巢柜,虽说能理解快递量大时运力紧张,快递员一家家分发不现实,但放到自己身上,常常要跑到小区门口取件也属实麻烦(尤其遇上寒冬酷暑,真的不想出门啊~)。
因此,如果无人车和机器人可以代替快递员走完「最后十米」,让我出个门,坐个电梯,走几步路到单元门口就能拿到心心念念的快递,又或者出个公司门就能看到在楼道里等着我的机器人,感觉不要太棒哦。
中国邮政「室外无人车+室内机器人」一体化智能寄递解决方案总而言之,邮政派送效率的提升离不开它所做的智能化创新努力,哪怕快递单量越来越多,邮政也能在寄递范围遍及全国各地的同时,兼顾我们对送达时效的要求,值得赞一个。
四
值得一提的是,邮政的数字化探索与创新投入实际上并不仅局限于寄递业务。
几年前,我看到过邮政在乡村开通「邮乐购」电商服务站点的消息,专门用来帮忙加快农产品对外销售,另外也能为村民代充话费、代买车票等,别看事情细碎,可都关系着生活的舒适度呢。
眼下,乡村建设得越来越好,原以为邮政的衍生服务到此为止了,没想到它又开拓了和政务服务的合作,像是我们需要办理社保卡申领激活、退役优抚、企业注册申请、户籍迁移等业务的时候,找个离家近的邮政网点就可以一网通办。
这样一来,即使办理中发现缺少材料了,也方便回去立取,少跑了许多远路,也少了很多折腾。
现在,邮政网点转型已经实现 100% 全覆盖,网点业务种类拓展至 13 大类 61 项。
另外,我所在的深圳还开设了 24 小时体验式邮局,以前,包括信函、包裹、汇兑、邮储在内的业务需要白天去邮局办理,但上班族们碍于工作时间冲突,只能请假。
现在 24 小时体验式邮局做了业务的智能化升级后,邮政服务全天不间断,更契合咱上班族的生活节奏。
非常贴心的是,深圳是个外来人口很多的城市,人口流动频繁、个人信息更新快,像我身边的同事朋友十有七八都是外省的,换过好几家公司或者好几个居住地址的大有人在,有些地址还跨区横跳,例如从龙岗区到南山区,遇到公司小区或者自己考证报名要求社保缴纳证明,这个 24 小时邮局也给到了社保个人权益记录单打印的服务,省时省力。
仔细想想,不管是早前的「邮乐购」,如今的邮政+政务,还是新颖的 24 小时体验式邮局,邮政让民众生活更便利舒适的追求一直没有变。
而作为和快递同样传统的业务——信函,随着网络和手机笔电的普及,逐渐用的不多了,对此我觉得不免有些可惜,毕竟通过手机上的聊天软件发过去一句祝福语虽然很快,但总感觉少了点正式感,逢年过节还会想着会不会是群发的。
这就不得不说下邮政打造的信函「线上写、线下寄」的互动新模式了。
这种模式下,我们只需要通过邮政「寄贺卡」小程序留言写信,邮政便会按照收信人地址将信函寄出,让家人朋友们感受到展信而读的喜悦。
我们古代有「家书抵万金」之说,家书在手,真挚浓厚的情感直透纸背从文字间喷涌而出,即便时代更迭,这种情怀依然历久弥新。
除了信函,邮票也推出了「邮票数字化产品」,AR 赏邮生动形象,把集知识性、趣味性和邮政特色统统包揽在一起。原本只有爷爷奶奶辈才会接触的事物,如今又换了一种姿态进入我们年轻人视野中,每一款邮票背后的艺术审美、传统文化的内容及寓意一并得以传承下来,有心了。
邮迷可使用 AR 技术观看《中国空间站》纪念邮票数字化内容最后聊下金融方面吧。北京的朋友如果今年要去邮储银行,还可能有机会接触到一位叫做「邮晓蕊」的新员工。
「邮晓蕊」是邮政借助全息模拟数字人打造的虚拟形象,结合今年热门的 ChatGPT 及人工智能智能语音识别能力而生成的交互终端。
基于前期大量丰富的词条训练,我们只需要说出「我要转账」「如何开户」「如何挂失」等需求指令,「邮晓蕊」接收到后会马上给出解答,自然顺畅地和我们用户沟通。
要是遇到客户流量大的情形,那就更离不开「邮晓蕊」了,她能一遍遍重复做产品讲解和业务咨询这类繁琐工作而从不感到疲惫,还始终维持着温和的语气态度,效率高,办业务的时候体验感好,对于用户和储蓄银行妥妥双赢。
结语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深入了解邮政的智能科技后,我自己对于邮政的认知完全被刷新了:
当我们还沉浸在中国邮政「使命必达」的这份坚持时,实际上它已经有了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布局,并做出了表现亮眼的落地应用;
当我们还停留在它包裹信函邮寄的传统业务时,实际上它已经嗅到了年轻鲜活的气息,开拓出政务一网通办、信函新模式等更多服务场景,邮政正以前所未有的创新姿态,开拓更广阔的服务领域;
更别说邮局托特包、邮局咖啡这类新花样,真的踩在了大家生活的需求点上,拿捏住了现代人对便捷舒适的追求。
总之,它特别像一座越挖越有的宝矿,每一次挖掘都带来新的惊喜。它不仅提供服务,更逐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引领。
邮政的每一次创新,都让我们看到它所蕴含的无限潜力。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