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轻人消失的大厂梦 」,如何看待此现象?年轻人为何会对大厂没兴趣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于进入大厂并不再抱有强烈的憧憬,来谈谈年轻人对大厂梦的态度转变以及背后的原因。
(来源:https://my.mbd.baidu.com/r/14aiqa6t3WM?f=cp&u=fe36965e15e0390d)
收藏者
0
被浏览
87

5 个回答

冰湖小生 LV

发表于 2025-4-16 12:22:41

上周在深圳和两个同门吃饭,一个在华为,一个在腾讯。均在大厂干了十二年以上了。
过去身边的同事毕业的居多,其中在华为的师兄也打算明年毕业养老,不再工作了。
他爱人在疫情期间用他这些年的积蓄开了六间药店,赚了一大笔钱,夫妇俩下一步为了孩子读书打算走高才或者其他海路子。而另一个师兄虽然赚的不少,但投资房产被套牢,现在还在供两套房,不敢失业,不敢辞职,生活的很拮据,基本除了工作就是工作,一年休息不了几天。
大厂能不能实现人生目标呢?
当然能,我一直坚持的观点是对于一个毫无背景的农村和城乡结合部青年,只能取两边,绝不取中间。
什么叫不取中间?就是空谈梦想,又不走最赚钱的路子的同时,还对体制内嗤之以鼻,并且还不愿意出远门,最终结果就是一事无成。
当前社会对于一个毫无背景的年轻人只有三条路是符合现实的。
第一,泡在钱眼子里。
第二,为统治阶级服务,跟他们保持统一战线
第三,华润万象城
盘算一下,如果人生路径没有走在这三条路上,家境又一般,又恰巧没想通还把孩子生了,你还能把日子过好基本跟活见鬼概率相当。
说的难听点,以上三种人的好日子就是没在这三条路上的人提供的。
大厂梦从未消失,现在大厂都在减负增效,淘汰率每年都在20%以上,如果不是高收入,谁愿意脑子坏了去坚持?
反向思考,有机会去大厂一定要去,那可能是你给自己唯一创造高收入的机会,但是进去后也一定不要过分高估高收入的价值。

「 年轻人消失的大厂梦 」,如何看待此现象?年轻人为何会对大厂没兴趣了?-1.jpg

许多大厂毕业人的痛苦来源于对当前社会的理解也不够,比如曾经的大厂人有很多被一线城市房价套牢。因为他们亲眼见过房价的飞速增长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从而产生了社会会一直高速发展,房价一直涨的错觉。
但是到了四十岁,我相信每一位大厂人都能看明白,社会无兜底保障的环境之下,自己活得并不强势。还要想办法重新学习如何把钱再生出钱来。特别是有孩子的人,他们突然发现,自己无法给孩子创造一个兜底机制。因为手中没有能创造价值的工具。
但以上的一切,都不是不该去大厂的理由,现在互联网大厂的门槛是越来越高,并且大厂的门开的也是越来越窄的。能把自己塞进去的那一刻就需要做好下一步计划了,如果没法创造保障,那就计划去个能提供保障的地方,这才是合理的安排。
知乎优秀职业,学业规划师。

全年不休 LV

发表于 2025-4-16 12:37:18

我男朋友是某大厂研发,我说一下他这三年心路变化吧——
三年前他刚进大厂时,不停劝说我也跳到大厂,说趁工作年限短、学历还有点用的时候,努力一把,不然等工作了三、四年,大厂招聘要求水涨船高后,再进大厂就很难了。
彼时的他,深以大厂员工为傲。试用期间,他每天洗澡洗头,生怕身上不干净惹同事嫌弃,还时常给我晒大厂福利:比如12%的公积金、公司食堂、打车报销、每天水果、每周下午茶、豪华团建等。
他说,他很羡慕他的leader,2018年校招加入大厂,两年升两级,现在已经是他们十几个人的组长了。他雄心勃勃,说希望通过努力工作,让公司也能把他当校招生培养,走上升职加薪之路。
然而,时局在2022年急转直下。2022年各大厂涨薪、晋升通道缩紧,相继开始裁员。
某一天,我男朋友公司一个项目组经理直接绕过组长,把他手下的人全裁了。
那天,我男朋友回家,他跟我说他很难过,被裁的同事们就坐在他身边,每天一起共事、一起吃饭,前一天他们还接组长的任务忙到晚上11点,结果第二天就被通知要离开。
他说,他原以为裁员只是末尾淘汰,没想到是无差别伤害。
无论你如何优秀、努力,只要你所在部门业务不行,你就会被公司无情抛弃。
<hr/>今年,我男朋友依旧没有涨薪,所拿工资依旧是三年前的,但他觉得能保有现在这份工作就已经很幸福了。
他终究破除了唯大厂论的思想,反而羡慕在银行、联通等国央企的同学,觉得他们虽然工资不高,但很稳定。
所以他现在极力劝说我考公,说有一个人在外奋斗就行了,我如果考上公务员,就是对我们小家最大的帮助。
<hr/>昨天,我男朋友突然给我发消息,说公司宣布所有经理轮岗,那个跨级裁员的经理现在是他的经理了。
我问他怕不怕,他说怕也没用,该来的总会来,他能做的就是做好准备。
今天凌晨,他一个同事在群里发消息,说合同到期,公司不和他续约了,赔他n,并给一个月时间找下家。
那位同事是他们公认的卷王,没想到第一个走的就是他。
明年我男朋友合同也到期,我不知道公司是选择续约,还是让他走人。
对于大厂,我觉得我男朋友这些人的心态是:他们的大厂梦并没有消失,仍然眷恋着大厂的高薪资、高福利,但已深刻意识到不可能长久待下去。
下一个被裁的,就是他/她。

r42478244r LV

发表于 2025-4-16 12:50:55

不太对吧,结合经济发展的阶段,年轻人对大厂“没兴趣”这个前提可能不存在。
这里引用智联今年发布的就业力报告,几个大趋势:
1)国企仍是毕业生首选,占比46.7%,较去年上升2.3个百分点,且连续三年呈上升态势。
这个很好理解,经济高增长,市场经济繁荣,民企投资热度旺盛,则带动的就业和薪资福利就相对竞争力强一些。相反,经济不确定性增加,二元结构中的上层,也就是所谓的铁饭碗,不仅平均薪资高,福利还好,往往还配合着相应的社会地位,比如信贷、婚育等等潜在优势。国企、公务员成了年轻人梦寐以求的方向,但考虑到相关就业岗位仅占所有就业的十分之一左右,竞争不可能不激烈,尤其是国企,一分飞升仙及鸡犬,没那么多岗位给普通人,几代人都是干一个体系的,不管是入职还是升迁,首选和能去是两个概念,这也是残酷的现实。
2)选择民营企业的占比为12.6%,较去年下降4.8个百分点,连续三年呈下降态势。
民营企业虽然贡献市场8成的就业,但对大学生其实吸引力很低的,民营经济是经济活力的体现,都想成为分蛋糕的人,说明市场的财富分配极度不合理,用脚投票,这就是文章中经常提到的二元结构的特殊性导致的。随着经济增速放缓,这种二元对立以及带来的经济问题将更加显著。
3)企业规模的选择,今年中型企业仍为毕业生首选,占比48.6%,较去年上升3.5个百分点。选择大型企业的毕业生占比25%,较去年高8.1个百分点,与21年持平。而选择小微企业的比例为26.4%,较去年下降11.6个百分点。
这块就和改题目所描述的事情相悖了,或者说在大学生的选择上是不相符的,想要去大型企业的毕业生比去年高了8.1个百分点,这叫做增长显著,为什么呢?大型企业抗风险能力强,而且在我们经济体赢者通吃,地位越高,享受的政策扶持越多,虽然明面上会有一些反垄断的限制,但实际上他们拿到的扶持远高于那点罚款。可以想象下,水草肥美的时候大鱼小鱼都过得很好,当环境恶化,必然是大鱼吃小鱼的时候,同样的贡献就业最多的小微企业,想去的人下降11.6%。
充分说明了,什么样的分利结构,带来什么样的市场选择,什么样的经济环境,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趋势,经济下行,避险还能分蛋糕,何乐而不为呢?这就导致了体制内国企等是最优选择,其次是抗风险能力强的大厂,最后才是小企业。卷不动的怎么办呢?慢就业、灵活就业、全职儿女等词以为是为谁创造的。

苏打 LV

发表于 2025-4-16 13:04:15

我之前说过几次清华大学就业质量报告的事情。作为国内最好的大学之一,清华大学在就业统计方面也还算严格,而且清华的学历基本可以在国内各个行业里最好的企业通杀。在这个角度上,观察一下清华学生的去向,大概也就能知道每一年全国最有竞争力的一批毕业生去了什么地方工作,顺便也可以看出当年大家最追捧的就业去向是什么。
在2010年,清华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最多的是中建、中石油、中铁之类的巨型国企;在2014年——这个很多人嘴里的互联网爆发的前夜,清华毕业生去向最多的单位,依然是以巨型国企为主,前20个单位里只有网易和阿里巴巴两家互联企业,且去两家企业的总人数加起来也就比去国家电网的一半多一点;到了2021、2022年,清华毕业生去向前10的单位,有5~6家都是互联网头部大厂。
在这个变化里,既能看到不同的年份什么样的单位吃香,更能够看到另一个事实——大多数人都看不准风口,清华也不例外。
之所以很多人说学历贬值,当年二本随便进的互联网大厂,现在985都得排着队进,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当年的所谓“互联网大厂”——说的难听点,没几个人瞧得上。得是人家清北学生挑剩下的,不想去了,才能轮得到那些普通一本、二本的学生去。
但在另一方面,这同时也意味着机会。因为只要你进去了,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收入、待遇、职级都会不断提升。而一旦你的企业到了大量985毕业生都排着队往里挤,甚至清北学生都不罕见的时候,往好处说,这证明你们的企业已经发展到了非常好的水平,而往坏处说,就是你就不要指望什么晋升,安心当好螺丝钉就行了。
几乎没有人能预测未来,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普通人就业选择——也包括名校毕业生——首先选的肯定是其毕业市场普遍认可的最好的工作。但是,行业的风口是会转换的,当下“最好”的工作——当人人都知道这个最好的时候——往往也意味着行业的发展到了成熟期,而一个行业发展到成熟期的最大特征,就是成长空间已经逐渐变小。
说到底,在就业这事上,发展空间与当下待遇基本不可能兼得,如果你奔得就是“当下”最好的工作去,那就不要做什么七七八八的梦。
这就好比,如果说你本身就是个普通人,跟丈夫白手起家奋斗出过亿身家,那你就是可以跟他发脾气;但如果你本就一无所有,相亲的时候要求男方有过亿身家、八套房产,人家也看上你了,跟你结婚了,那你就别指望人家能把财产随随便便就给你。
大厂,就是那个原本就身家过亿的男人。
但是,倒也不必因此而痛骂那些早年进入企业的领导们“吃时代红利”。作为那个时代的亲历者,我知道在那个行业萌芽期,每天都会有海量的创业公司死去。没有任何人能保证,那家叫字节跳动、腾讯、阿里巴巴的企业,会在市场中活下来。
@弗兰克扬  也已经说出了大厂乃至任何一个成熟组织的问题所在。这些企业和机构缺乏成长空间,因此只要你的领导不退出,那么下面的人就没有上升的机会。包括政府机关、部队,也都是如此。
但也不必因此就觉得失望,因为大企业、大组织的稳定度远好于中小企业。而且,也只有大组织才能在可以预期的时间内,给你的生活一个相对稳定的保障。
虽然我的朋友里有不少在互联网企业工作,但我对互联网企业并无太多好感。前两周,某天我健身完回家,一位在抖音工作的朋友出差来北京。她一边工作一边跟我们聊天,我就在厨房做饭。期间,她开电脑进入了一个会议室,然后几个人开始围绕一个案子在那里讨论起来。本来一切正常,但没想到十几分钟之后,会议室里的另一个女孩却抽泣起来,然后大哭说我撑不住了。这位朋友说,“没关系,你先退出会议吧,我跟XX聊一下。有什么要交代给你的,等开完会了我单独跟你讲”。
在这个事情里,最让我意外的不是那个突然大哭的同事,而是我这个朋友的应对自然——仿佛她已经是见怪不怪了,说起话来都是那么的流畅。
本来,我想问一下怎么了。但是后来一想,当年我也是在互联网企业混过一段时间的,有些事情好像也不必多问,经历过的人基本都懂。
我个人认为——仅代表个人观点——互联网企业虽然名为“高科技”,但实际上整体的运营模式是反人性的,而相比于小厂,大厂还叠加了一些因为层级和官僚化带来的压抑感。对于普通的中下层员工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去处——即便他能给出的薪酬远超其他行业。
我那个抖音的朋友已经买了房,以她现在的年龄和履历,离开抖音可能很难再找到同等薪酬的工作,所以也就只能忍着。但如果你还没有工作,或者在考虑转行到互联网,我希望你还是在认真考虑之后,再做出决断。
就现在这个节点而言,如果你的学历和履历,足够你在互联网大厂找到工作,那么我相信你的能力也足以找到其他还不错的工作。互联网大厂的工资的确高,但在你可选择的范围内,到了某个阶段你可能就会发现,工资并不是决定你幸福感的最主要因素。
炒股票的人,几乎人人都希望在股票最低点买入,但却从不会有人在对低点买入——因为那个点位的股票,在大多数人眼里就是垃圾股。如果依然决定去大厂,那就清醒一点,既然馋的是人家的福利待遇,就不要再奢望有同样快的晋升速度,更不要说动不动就说自己的“大厂梦”碎了——那本来就是梦。

大树 LV

发表于 2025-4-16 13:16:36

说得尖酸刻薄一些,在我看来,这篇报道描写的一些现象,基本上都属于部分大厂年轻人的“无病呻吟”,这个就业市场一直都是动态的,各种岗位也都是流动性的双向选择。
在当下的职位上,不管你是对薪酬不满意,还是对工作内容不满意,还是对领导不满意,亦或者是像文章报道的一样,对职位升不上去,学不到更多的东西不满意,你都可以选择离职,而不是在这里抱怨大厂为什么不给你机会。
说实话,在你抱怨没机会的时候,还有一群又一群的应届生期望着你们赶紧走人,腾出位置,轮到他们校招时,坑位就多了呢。
这永远都是一个,你不干,有的是人等着排队干的时代。
<hr/>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它的初创期,成长期,快速壮大期,平稳期,以及缓慢衰落期。
那些十几年前毕业就进入互联网行业的人,赶上了行业大发展时期,不仅赚到了最多的钱,也在职位上做到了人生的巅峰,这都是人家赶上了。
而你晚出生了十几年,毕业后就进入了一家已经成长为行业巨无霸的公司,你望着公司的人员架构,发现站在塔尖的都是当年跟老板一起奋斗,一起熬夜,一起称兄道弟的兄弟,再看看金字塔中层的,都是和你一样优秀,但比你早毕业五六年的师兄师姐。
然后你发现,整个行业早已经度过了当年的快速增长期,现在各个业务方向基本上都没有了拓展新领域,找到新的发展空间的可能。
你的上级只比你大三五岁,你上级的上级只比你大五六岁,你上级的上级的上级,只比你大不到十岁,再往上就是老板或高管元老了,而他们也只不过都是和张一鸣一样,才刚刚四十岁。
在可预见的很长时间里,如果不出现什么低概率事件,他们一般都不会离职,他们不离职,就腾不出来位置,于是理论上你也没可能往上升。
这难道不是很简单朴素且正常的道理吗?
古代官场,以及后来的一些巨无霸传统企业,为什么内斗,各种派系斗争层出不穷,生生不息?
还不是因为,人家从一开始就在玩零和游戏,你不走,就空不出来位置,空不出来位置,下面的人就没有上升空间。
那该怎么办?
只能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了。
这难道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吗?
凭什么到了你互联网大厂里就必须不一样呢?
我之前一直说,如果你看过很多九十年代,以及本世纪头十年拍的都市家庭伦理剧,你就会发现,很多发生在大城市的故事背景,都是一个中年男人,四五十岁了,在部委下面的单位工作,整天心烦的事情就是,这次提拔正科的名单还是没有自己。
要知道,这还是职级职位比较多的地方,部下面有司局,司局下面还有处,处下面还有科。
一个六零后,在人才稀缺的年代,大学毕业考入公务员,混到四十多岁,还混不到正科的现象都还比比皆是了,凭什么你在互联网大厂里才干了三五年就想成为中层,甚至再干几年就有望高层呢?
任何一个成熟的行业,它的体系架构都是典型的金字塔结构,越往上走,位置越呈现指数级下降,整个行业不再发展,所以上面的人也不会主动离开,他们会一直熬到干不动为止,就这样退休走一个,下面的人升上来一个。
你熬不动,你就出去找别的新兴行业,你争取成为下一个新兴行业里的张一鸣或王慧文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