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大厂工作还是top 50 ai phd?

楼主华五本,两段ai公司实习(独角兽),大模型agent,多模态方向;25fall只申请上了us top 50左右的ai phd (ai方向的cs ranking 30 / brown open ranking 50),方向是强化学习方向,不知道是否值得去读?
收藏者
0
被浏览
73

5 个回答

内蒙电都主机 LV

发表于 2025-4-16 12:45:55

别傻,能去工作就去工作。你学这个 5 年后还不知道是不是既得利益者......现在能上岸的机会一定要好好把握住。

hhhh713 LV

发表于 2025-4-16 12:56:05

去!
出去吧,看一下国外是什么样的。就算一种体验也是很值得的。大厂后面有很多机会可以进,读书趁年轻。多经历不同的环境,换一种方式看世界也挺好的。换一个环境有不一样的机遇,多探索多走走多看看。关于毕业能不能再进大厂,我感觉不是很重要。进了大厂又能怎样。

asdf LV

发表于 2025-4-16 13:06:00

其实我觉得这个PHD的offer不错,不过你签证可能有一定不过的几率,而且今年申请环境糟糕,还有风险被撤offer。不太清楚你有没有拿到大厂的offer,具体什么时候入职。不过我建议你如果有可能的话,最好给自己留条后路。尽量不要让自己面临签证下不来,又耽误了应届生找工作的尴尬局面。
至于这个博士值不值得读,还是要看你自己吧。主要取决于以下两点吧:
1. 你是想躺平过日子还是想有点事业?本科直接工作,好处不过是比读博的人多赚几年钱,能开始一个稳定的生活,成家生子。但对于普通的打工人而言,职业天花板还是很低的,tech行业我真的很少见到只有本科学历的人能跨过学历的天花板,直接升到领导层,除非你牛逼到能够自己当老板。花个五六年时间拿个PHD学位,虽然起薪不一定就那么高,但是往后的职业发展,至少没有学历不行这道坎。所以你要是不着急过安安稳稳的日子,拿个学位也没什么不好,最差也能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另外,美国的AI/computer science PHD的offer本来就不好拿,你拿的这个已经很不错了。虽然不能让你毕业就能去美国顶尖大厂的顶尖研发部门,但是去顶尖大厂的普通岗位拧拧螺丝还是没问题的,只要你能顺利毕业,而且水平不太菜。至于回国,应该也没什么问题,混个几年工作经验,回去应该也能拿到不错的职位。
2. 你本人对来美国读书是什么个态度?是否很期待来美国?我感觉不太像,一般很想来美国的人是绝对不可能考虑在国内工作的。那这时候你就要考虑到自己的抗压能力,以及读这个PHD能不能顺利毕业。来美国读书,毕竟人生地不熟,而且语言也有障碍,再加上学业压力,很容易崩溃。而且你这个签证问题估计会比较严重,最好来了之后直到拿到学位都不要回国,至少在懂王任期期间不要回国,你本人是否能接受与家人长期分离的状态。当然了,实在要是读不下去了,拿个master回国也没什么,要是一开始签证能签过,来试试也不错。当然了,最终还是取决于你自己是否想做这样的尝试,再多人告诉你你要去体验怎样的人生也是没有用的,这终究是你自己的人生。

niming LV

发表于 2025-4-16 13:19:24

能去大厂工作就去大厂工作。
等你读完phd都5年了,就现在美国top50 cs  phd都一堆去不了大厂工作的,更别说5年之后只会越来越卷。
按照以前的行情cs phd能去Research Scientist岗位的现在争着去抢本来本科硕士毕业就能去的Software Engineer岗位,相当于博士五年白读了。甚至phd因为找不到大厂Research岗而选择延毕或者做博后的比比皆是。
说句不好听的,学历贬值的速度比你想象的要快的多。二十年前top50海外博士学位回国各种人才帽子随便拿,现在甚至还不如本土大组的土博。
等你5年phd毕业之后,大概率经济比现在更差,你指望5年之后还能去得了大厂?

LJZ LV

发表于 2025-4-16 13:30:21

如果你很喜欢一个人的生活, 愿意70%生活拿出来做学术, 30%生活拿出来看看书, 写写文章.

喜欢在城市的角落慢慢地走走, 喜欢每天都有10小时的睡眠. 不在乎多高的帽子, 不在乎多少的学术贡献, 不会急于出成功就学术造假, 乱编数据, 不奉行"Fake then Make it"那一套销售策略. 对买房子/买奢侈品/开跑车不是很在乎, 是淡淡的人.

喜欢探讨生活的本质, 喜欢听听jazz乐, 喜欢每年都有时间拿出来去旅旅游, 喜欢在阳光明媚的下午, 10度的天气骑着单车在某座城市的绿茵下逛逛, 和本地人谈谈生活.

对AI好奇, 好奇思维的本质是什么, 好奇多大的文本数量才能产生思维, 多大的参数才能承载下一个人的思维, 多简洁与优美的架构才能成为一个机器的思维.

不喜欢按部就班地娶妻子, 生孩子, 成为父母的好孩子,不在乎是否能准时毕业,甚至不在乎是否能毕业。

希望去更大的世界看看, 见识见识世面。
那感觉可以去读博.

本人感觉大厂很累, 说到底还是为别人的梦想打工. 我实习三个月的中厂我都顶不住. 感觉工业界很讲究效率, 更多的是机械性的工作.

当然如果你毕竟现实, 有爱的人, 想给她/他一个确定性, 家里人给你的压力很大, 然后家里也不是很有钱的话, 我觉得就放弃读博吧. 学术是奢侈品, 搞学术是贵族运动.(不做横向的那种, 纯学术, 纯每次做计划都是为了每一次CCF A, 不过国外不论CCF, 可能就是说具体的期刊)

文青就很适合读博, 很适合那种会life work balance的人.
<hr/>不过博主居然申到了US Phd? 特朗普禁令居然没禁住博主, 太牛了! Orz
签证拿到了吗?
<hr/>补充:
好像越来越多人看到了,上述回答的过程还是草率, 应该补充几点条件才会有这样的学业生活, 同时可以评估通过这几点问题来评估读博环境与自己本身是否是这样的.
注意: 文本探讨的是快乐读博, 而不是读博本身. 因为非快乐读博很多时候是充满极大压力与枯燥的, 同时又没什么相之匹配的收入. 可谓又苦又穷.
环境:

  • 导师本身好,实验室不打卡。(这样才能灵活调节学术与生活)
  • 导师不强行接横向安排在对横向没有兴趣的学生身上。
  • 导师关心paper,关心自己的教职,没想着开公司赚钱。
  • 导师好说话,关心学生学术与心理状态。(不然你连假期都没有)
  • 非强组, 或者非强组中的大组, 研究方向是潮流大领域的冷门低成本小领域。不然好像每天都在赶路, 没时间思考如何A+B出C的idea. 大组里的小老板也会因为在卷的领域里天天拿鞭子抽你往前跑.
  • 家里能支持你读博,起码不要求你倒贴就可以了。学费与住宿费没有csc欠着就欠着吧,生活费导师给的那些就够了或许,所以PhD要do not fucking care money一点。
  • 生活清静,没有什么奇奇怪怪的朋友给你peer stress,也对爱情没啥性冲动般的欲望。(伴侣似乎常常会给你带来许多压力,让你迷失方向,那时候可能你就中途放弃了,觉得还是世俗生活好。)
  • 学校环境好,城市也有趣。认为读博就是为了找个清静的地方当这个地方的“客人”。比如LA,NY可能在我看来是很有趣的,但是费城可能就单调一点而且还有很多毒虫。不过好像US的大学都在郊区,所以可能要你喜欢旅行,愿意大老远地到处逛才合适一点。
个人:

  • 自己能力强,可以规划好PhD学业生涯(起码不愁毕业的那种,一年一篇A吧)
  • 自己会玩,自己不迷茫,自己能独处, 自己本身就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 不在乎钱, 自己不会老是想着未来的工作,不是很现实的人,不会老想着变现什么东西。Get fucking shit to the work.
  • 相比于完全机械性任务,你更喜欢创造性与机械性工作相接合的任务。(不过我听说大组有engineer,当然去大组似乎不能这么佛的毕业)
  • 佛人 (1)可以允许自己做了三个月的工作,最后也没能投到很好的期刊,甚至直接废弃的那种。(2)没什么极高的学术追求,就是不想工作找个地方过自己的生活。如果能力强:怀着对PhD毕业很有把握的心理。如果能力弱:不在乎PhD能不能毕业,能生活一年是一年,能不能毕业全靠自己看论文得到的idea复现效果好不好,最后不能毕业也无所谓,反正能选择下一个地方过自己的生活。(3)没有什么莫名的虚荣心,不希望得到极高的社会地位。不在乎自己对社会的贡献有多大,自己能不能被别人瞧得起。不在乎自己能不能申到什么教职。
  • 能照顾好自己的身体,热爱运动,身体健康,不酗酒,不抽烟,不喜欢熬夜。没有什么不良嗜好。
  • 对多元文化感兴趣,英语好。对其他国家没什么偏见,比如愿意当背包客与人交流。爱好广泛,比如kpop,意识流书籍,jazz等等都会懂得欣赏一点吧。
  • 有一定的social ability。口齿清晰,懂得向导师与同门,or 同行业的人寻求帮助。
  • 非学术界的朋友很多,真正的那种“朋友”,可以开心了可以一起旅游,伤心了能一起吐槽。男女都要有一点吧,而且他们也不会给你压力,不会让你感受到竞争的那种。所以可能你不是一个大男子主义的人. 这和social ability, 我觉得social ability更强调一点功利性, 就像你的同事不一定是你的朋友, 你昨天在conference上加了微信的同行也不一定是你的朋友.
  • 对前沿技术接受程度高的同时, 又兼顾批判性. 不是一个"老学究"式的人物, 不喜欢对别人评头论足来获取优越感(当然之前的"佛人"点或许能概括这一点.), 但是又要愿意接受各种各样的前沿技术与不一样的思维. 这是一种辩证看待"批判性思维"的态度, 所谓批判留心中, 包容向外行. 尽可能地接受各种前沿技术思维, 同时也要有个筛子去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 科研冷板凳可以做上半年。
  • 实事求是。
如果你觉得Phd累, 好像不是我说的那样, 那就审视一下自己和环境是否满足这个要求.

比如港澳的Phd, 虽然工资高, 我感觉压力是蛮大的, 又要校外租房. 校内物价也高, 我在澳门理工大学住了5天我是这样感觉的, 要不是我是被邀请过去给了5天的餐券. 我感觉每天我都得为日常开销给烦恼, 甚至会想快点出来工作, 反正校内外物价都高对于中国人来说.

如果你自身与环境都满足了我提的要求, 欢迎分享自己的经历, 如此佛系环境与人格还能有如此痛苦的经历, 我是蛮想了解一下的.
<hr/>对于是否需要有钱或者有钱到某种程度, 我倒是觉得无所谓, 你本身就不在乎钱且没什么人在你耳朵边PUA你, 自己不会饿死, 病死. 钱的重要程度倒是取决于你对别人对你的看法的在乎度了. (不过话说学术环境好的情况下, 如此清静与纯粹的环境, 真的还会在乎十万八千里外的人对你的看法吗?)

如果你感觉自己Phd or Master的学术生涯不是我的描述, 那可能自己或周围的环境不是这样的. 确实99%的PhD或Master都不满足这些条件, 他们更适合去工业界拿高薪, 娶妻生子卖房子, 过上希望他人羡慕你的生活; 或者去创业当老板/在大厂里坐高职级的管理层 来满足管理他人的权力掌握感. (不过现在的科技创业老板好像也是被资本奴役的居多, 或许不一定能感受到这个优越感, 也有自己紧张的"期末周", 也是苦哈哈的创业)
此外关于funding压力, 如果老师和整个组都能感受到这个funding压力, 或许就不满足环境-5.
在大领域的冷门研究方向, 一方面不会花很多钱, 老师和你压力都不会大, 花大价钱去做一套方法论的文章那是给强组里的大组做的, 快乐读博还去读强组里的大组那确实理想化了.
另一方面就是技术迭代的慢, 不卷. 可能所在领域三个月过去了也就多出一篇顶级文章, 这样不卷的领域我觉得应该不会有什么同行竞争压力吧. 拿自己所在的领域来说吧, 目前也就六篇文章, 顶会的文章也就三篇. 但是主领域就非常卷了, 几乎一星期就会出一篇文章.(主领域越卷越好吧, 这样我做旁系能参考主领域很多东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