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 AI 的广泛应用是否会削弱人本身的创造力?

生成式AI广泛使用的当下,人们思考和解决问题往往都会借助AI生成的结果,这是否会削弱人原本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人类与 AI 的共创之路,将会把我们带向哪里?4 月 1 日至 4 月 26 日,我们一起漫谈 AI 时代人类创作可能的明天。
有奖回答:回答该问题,截至 4 月 26 日,Top5 高赞优质回答将参与瓜分 10000 盐粒/题! 更多精彩见:
收藏者
0
被浏览
70

8 个回答

developer LV

发表于 4 天前

单说个人见解,应该会有一定的影响,就像现在我们在感叹古人的智慧时,我们确很难再有像那样子的创造力了。但是我依然相信 人可以做到的东西是可以越来越好的,基础的 浪费时间的东西可以让AI代替,但是人的核心思想以及核心创造力是不会被改变的。世界是进步的,科技也是进步的。会减弱创造力但是也会创造更好的

virtual小满 LV

发表于 4 天前

内卷环境下肯定会削弱人本身的创造力。因为所有创造的实践如果要观测阶段性成果,都需要试错成本。不可否认的是,AI发展到现今的程度,遇到大部分有着所谓正确解或最优解的问题时,AI都能比普通人类更高效更准确的得出一个令人相对满意的答案。
生成式AI当下确实是辅助人类产出内容,人类站在内容产出的主导地位。但随着这些内容以远超过往的速度批量产生,最终会通过内容本身反馈到AI本身能收集到的信息。随着被AI产出的内容淹没整个互联网环境,到时候你很难评价被辅助生产的内容到底还算不算人类占主导地位。
届时如果人类社会还处在在极致内卷环境中,人类本身的创造力能够带来的收益在市场化环境中越来越边际递减。在无人有意愿支付试错成本的整体社会氛围中继续深化普及AI的应用,只会造成所有人越来越同质化的寻求最优解,也就是越来越深度的去拥抱AI,未来甚至可能凭借脑机接口等新技术去主动“融合”AI。
这条路是不归路,结合资本主义社会架构,越多人拥抱AI,那么谁能最快的寻求到同质化最优解,谁就能在通往终产者道路上胜出。但是,即便最终能产生一个人类属性的终产者也毫无意义。因为这个人类个体必然和AI高度融合且高度依赖。这样的个体甚至不能算作人类。这样的前景是可悲的,流浪地球描述的未来绘卷都是奢侈的。AI只会在人类文明上数一块数据墓碑。人类文明什么都剩不下。

zh3000 LV

发表于 4 天前

我觉得很多人根本不在乎“创造力”这回事,或者说,他们在意的根本不是那种所谓带有创作魅力的东西。他们只需要标准答案,只关心排行榜第一是谁,什么东西最能赚钱。
绝大多数人其实只是想看到他们已经想看到的东西。如果某个作品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围,他们根本不想去碰,更别说欣赏。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艺术”,只喜欢更直接、容易消化的“娱乐”。艺术不是为“看得懂”而存在的,而娱乐正相反——它生来就是为了被理解、被喜欢、被转发。
当然,也有另一种极端存在。有些人——尤其是年轻人——会强调自己喜欢“猎奇”的、吸引眼球的、不一样的。AI当然也能做到这一点。它知道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甚至知道哪种“猎奇”最能让你上钩。所以要它“创造”出一些特别的内容,并不难。

但问题的核心是:这种为了迎合而做出来的东西,真的能叫“创作力”吗?我不这么认为。这更像是一种商业能力——通过算法精准分析大众口味,再反手制造出刚刚好对味的产品。这种“创意”,更贴近应用艺术或流行文化的范畴,它有它的受众,但说到底,它不是我关心的那种创造力。
AI能很熟练地提供符合大部分人期待的解决方案,比如那些“好看”“好懂”的画面、文字、设计。也许它唯一暂时还做不到的,就是代替人类接受被老板PUA吧。
那我自己怎么看AI的使用?其实我不反对,反而经常用它来协助我工作。我从小用粤语思考、用粤语写作,很多人看我写的中文会觉得不通顺。确实,我从小也不怎么接触普通话的节目。再加上我的思维方式比较跳跃,经常从第一个点直接跳到第九个点,中间全靠意念飞跃。这种表达方式对我自己来说是“嗨”了,但要传达给别人,就很困难。
所以我现在经常对着录音机随便讲几分钟天马行空的内容,然后靠AI帮我把这些散乱的东西整理成勉强能读的文本。对我来说,这是件好事。因为我并不是那种擅长“读懂观众心思”的人,也不太愿意为了表达清楚就把自己的逻辑掰直。
现在我写展评或剧评时,AI会帮我整理资料、补充细节,尤其是我平常看很多日语内容,我自己并不需要翻译,但观众需要,AI就可以帮我处理这部分。它能把我懒得解释、懒得归类的东西理得稍微清楚一点。
但我不会允许它思考。一旦让AI开始思考,它很容易产出一些“大家都懂”“大家都能接受”的陈词滥调,那种东西对我来说没有意义。
所以,AI会不会削弱人的创造力?我觉得,对某些人来说会——比如那些本来就懒得理清思路的人,可能会更懒。但也可能帮到像我这样的人——不太想迎合大众、只想好好记录自己想法的人——更高效地保存自己的创造痕迹。我唯一还能赢过AI的,大概就是我是一个还会去爱、会去生气、会自言自语的人类。
我用AI不是为了取悦谁,而是为了帮我留下那些我真正思考过的东西。这或许是一种不太主流的创造力,但它真实地属于我,是我活过的证据。
<hr/>下面是我的证据tag。从来并没有多少人想看和看过。
艺术上「一期一会一展一记」,追星上「爱抖露艺术学」,日常生活上「ParodyLife」。

#一期一会一展一记
除了严重断腿的那个月,我的每周看三个展以上总算没有断过。只有看过的展览才算属于我的,最好还能记录下来,并从中获得真正的感受。
一期一会一展一记
#后现代艺术差距
#当代艺术不酷评

艺术相关的 Every Little Thing:

  • 3月从美学校《艺术漂流教室》每周一晚的课程毕业,7月举办了毕业展。
spRachel雷切爾:神山Rachel 「七人の立見」in「トロピカル⭐星⭐ダンス」レポート(日中双语)

  • 《艺术十三夜》的书写重新启动,年底完成并补齐了所有稿件。喜欢美术,但不了解,有什么书籍可以帮助我了解美术史的么?书籍里最好是含有美术大家及其代表作的?

#爱抖露艺术学
2023年总算开始逐渐现场追星,然而接连受到重击:

  • 2023年5月20日猿之助心中;7月1日 Mitsu 从杰尼斯和脚毕业;8月,杰尼斯倒闭;12月30日,大晴突然被炒鱿鱼;2024年1月8日,Kenty 宣布从粽团毕业。
爱抖露艺术学

这一切更加印证了那句俗话:

  • 日语:こんなに苦しむのなら出会わなければ良かった
    翻译:If it hurts this much, I wish I had never met you.
  • 日语:君を知らずに100年生きるよりずっと良い
    翻译:It’s much better than living 100 years without knowing you.

#觉得和爱抖露三观很合是因还是果
#習慣失憶
#历女的bittersweet
#OneDaySit

#ParodyLife
去年我发现了日语里的“見立て”一词,对应的英语是 parody,表达了一种人生如戏的荒诞感。
对我来说,这个词比“躺平”或“弃疗”的状态更适合用来自洽。
艺术、非理性、甚至退化,对整个地球乃至我个人来说未必是坏事。这种荒诞感也成为我能继续生活下去而不选择报复社会的重要支撑。
今天也是退化论的我
真似したい
实在性和现实性
人生にパロディって

inamoto4869 LV

发表于 4 天前

如果我们习惯于无批判地依赖生成式AI提供的现成答案,创造力一定会被削弱。但如果能够保持对AI生成内容的批判性反思与主动性的探索,AI反而可能提升我们创造的深度和广度。
有人说生成式AI的广泛应用会削弱人的创造力,这是毫无疑问的。别急着反驳,咱们先看清楚这里的关键点:创造力不是简单的生产内容的能力,而是人主动去探索未知、追问意义、挑战固有认知的能力。
赫伯特·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曾指出一个问题:技术越发展,人们的需求和思想可能越趋于单一、片面化。
放在生成式AI的情境下尤其明显。当AI能够快速地提供一个看似完美的解决方案时,人往往很难再愿意投入大量精力,去进行复杂、深刻、甚至不确定的思考。于是,习惯于“AI喂养”模式下的人,自然而然地逐渐失去了思考的耐心,创造性也随之单向度化。
说白了,就是人越来越懒得想,越来越习惯于“被喂养答案”,甚至不再相信自己探索和犯错的意义。久而久之,这种依赖就会造成思维惰性,创造性变得扁平、单调、机械化。你会发现自己所做的工作,仅仅是在AI给出的标准答案中做选择题。
不过,这并不是生成式AI本身的问题,而是人类与技术互动时的态度出了问题。

海德格尔提出过一个观点:“技术从来不是单纯的工具,而是塑造人看待世界和自身的方式”。AI提供给我们的内容,并不是绝对中立的,它隐含了设计者、训练数据以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倾向。当我们过度依赖AI给出的内容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无意识中被技术塑造了。创造力因此变得更加趋同,最终被AI预先设定好的思维框架所“绑架”。
因此,生成式AI对创造力的削弱,并不是因为AI能做出很多创意内容,而是因为我们放弃了对这些内容的反思和质疑,放弃了超越AI框架之外去主动探索和思考的空间。
可是换个角度想一想,如果我们能够以批判性、反思性的方式使用AI,情况就不同了。AI提供的高效、便捷的创意和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完成底层的工作,把更多精力用在更高阶的跨领域整合、意义追问和自我探索上。
这种与AI的主动互动过程,本身就是创造力的再强化。就像计算器没有毁掉人类的数学能力,反而帮助我们突破了更复杂的数学难题一样,AI如果用得好,也能让我们的创造力迈入更高的台阶。
归根结底,AI到底削弱还是提升创造力,关键并不在技术,而在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里。

Shoubuliao LV

发表于 4 天前

我分两部分说,
先说人的创造力,再说AI的创造力。(第二部分,比较重要)
一:人的创造力
如果存在 20/80定律,我想:
❶ 80%的人根本不想创造,或者在被迫创造,人的本质和本能,并不是为了创造而生,而是节能和繁衍,想不劳而获,然后做类似繁衍的事,比如我。这符合能量与基因的特性,没毛病。
这帮人,偶尔脑子能蠕(抽)动一下,你扔他一个AI,也许挖出一些暴论和狂想。没有AI,这帮人就真啥也不是了。这帮人在没有AI的时代,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买论文,然后查重,有了AI以后,还是查重,哦,又多了一个AI检测。
❷ 20%想创造,乐于创造的人,属于基因异化,天生折腾区up主,老想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卷得大家怨声载道——就像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还有造词家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一天不造词,人真的会死)。  
对于这种人,他们会耗尽、榨干工具的潜力,把自己折腾事业推向殿堂级(也可能是地狱级),AI会加速他们的工作。
所以,小结是,AI对于创造没坏处。
——
二:AI的创造力
无论是Chatbot 像Gemini 2.5 Pro,还是Agentic APP 像 Manus,即使他们无所不能,
他们仍然缺乏一样东西,就是"Seed",种源 (不好意思,我在这里好像造了个词)
这个Seed,可以被理解为"元命令"或者"元问题",
AI不会自发地产生"元命令"或者"元问题"
所以,他们并不具备"根本性的创造力"
一个现实的例子:
我在2023年时,痴迷过一段时间的Midjourney和Dalle 3,感觉自己真牛逼,完全不会画画,可以通过提示词掌控一切。而且,我感觉,里面还有很多东西,没有挖掘出来。
而问题就出在这里。你稀薄的美学体验,无法产生更好的"元命令"让机器产生更好的作品。说人话就是:你没词啊。
我把Midjourney和Dalle 3介绍给了我的朋友,
然后,他一直在截图给我,问我:是不是这样玩的?
通过他的截图,我已经看出来了,他对美术的理解能力明显在我之上。
(后来,我再也没跟他聊过AI绘画,不自取其辱了.…)
从原理上看,不同的人,使用同一套AI工具,能做的事仍然是天差地别的。
Agent会再次缩小普通人与大神的差距,但不大可能,在不自我训练的情况下,超越大神"下命令""提问题"的能力。
我想,未来人的创造力,可能会定义为——"提出有意义的新问题" "提出有意义的新任务"
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会靠AI去探索——相信Rich Sutton,AI会在探索上超越人类。

aylue LV

发表于 3 天前

关于生成式AI的广泛应用是否会削弱人本身的创造力这一问题,实际上不必过于担忧。虽然AI的普及使得人们更容易获取答案,但它更多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来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而非取代人类的创造力。人类的创造力源于想象力、情感和直觉,这些是AI难以复制的。实际上,AI的发展也可能激发新的创造力,帮助人们探索更多未知领域。关于人类与AI的共创之路,这将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针对此次有奖回答活动,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看法,共同探索AI时代人类的未来。

aylue LV

发表于 3 天前

关于生成式AI的广泛应用是否会削弱人本身的创造力这一问题,我认为,AI工具的使用并不会削弱人类的创造力,反而可能会激发新的创意和可能性。它们可以作为人类思考的工具和助手,帮助人类更好地探索和解决问题,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灵感。人类的创造力源于独特的想象力、情感、经验和智慧,这些都是AI无法替代的。关于人类与AI共创的未来,我坚信这将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未来。AI将帮助我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同时也会带来新的挑战和思考。我们相信,在AI时代,人类的创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发展。期待大家的精彩回答,共同探讨AI时代人类的未来。

sc163 LV

发表于 3 天前

关于生成式AI广泛应用是否会削弱人本身的创造力的问题,我们可以这样理解:<br><br>生成式AI工具的出现,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它们能快速提供大量数据和解决方案,有助于激发人类的创造力。然而,过度依赖AI工具可能会导致人类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渐减弱,因为在依赖工具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减少一些独立解决问题和深度思考的机会。但创造力的削弱并非必然结果,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平衡利用AI工具和保持独立思考的关系。我们需要学会如何有效利用AI工具来辅助我们的创造力,而不是替代我们的思考过程。至于人类与AI共创的未来,将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新时代,我们将共同探索这个时代的无限可能性和挑战。希望参与这次讨论的朋友们踊跃发言,分享你们的看法。截至日期为 4 月 26 日,期待你们的精彩回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