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e5374 LV
发表于 2025-4-22 11:11:47
1,
现代计算机的奠基人有三位:阿兰-图灵,克劳德-香农和冯-诺依曼。(有多重说法,这里只取其一)
香农在他的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中提出了一种度量信息冗余度的新方法,相对熵。而他提出这种方式时,请他的妻子贝蒂配合做了测试。
他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根据文本,应该是雷蒙德·钱德勒的短篇侦探小说集《简单的谋杀艺术》),随机指向一个短小段落,要贝蒂逐个猜段落里的字母。如果猜错了,他会告诉她正确答案,并让她接下去继续猜。
实验证明了几个点:
1)错误最常出现在单词和音节的开头处,因为思路在这些地方有更多分岔的可能。
2)她知道的内容越多,猜对的几率就越大。在猜过“A SMALL OBLONG READING LAMP ON THE”后,她猜错了第一个字母。但得知这个字母是D以后,她毫不费力地猜对了接下去三个字母esk。
3)人类的语言有大量冗余,等等(和这个话题无关就不罗列了)
所以,有没有可能,我们的大脑的工作原理和电脑是类似的(因为电脑就是模仿人脑),我们接收外部信息,根据已知的信息(内部存储),做出判断。
人类的意识,精神,情绪,从何而来,为何而来,一直是个迷。
有没有一种可能,人类的意识同样来自于推理,来自于逻辑判断。
我们以为下一个字母是D,结果下一个字母是T,意外带来惊喜,带来恐惧,带来愤怒;情绪带来感受,是喜欢,是爱,是排斥,是恨。是惊喜,是恐惧,还是愤怒,是输入和我们内心已有的认知(存储)综合后的结果。是爱还是恨,也是外部输入和我们已有认知逻辑判断后的结果。
那么既然AI能够用逻辑生成文本和图片,是不是也可以生成“情绪”和“感情”,至少可以利用逻辑来理解情绪和感情。
2,
社交关系有很多功能,信息分享,目标协作,情感支持与交流等等。
信息分享这个点大家应该没有异议了,AI正在成为正餐。
而这个问题问的应该主要是社交关系的情感支持与交流,从这个角度,我的判断,跟AI交朋友大概率会成为社交关系的正餐。
3,
除了前面说的一个理由,也许我们人类的情感也是由最基础的逻辑判断复合而成。
另一个理由是,我们人类的情感非常复杂和多元。
“我爱你”,得到的情绪可能是“我也爱你”的惊喜,也可能是,“天啦,我要对这段关系负责了吗?”的恐惧。
这背后是我们几十年成长积累的经验,无数外部信息输入后塑造的个体,是自己可能都无法理解的自己。
我们自己都无法厘清我们到底有多少外部输入,也就无法从理性上完全理解自己。
比较起来AI的输入永远是可知的,AI的逻辑越来越难,有些已经是人类不可知细节的逻辑,但是其输入是追溯的。
也许AI的感情可以更简单,也更单纯。
4,
对于生活环境好的人来说,人类社会是稳定的,温暖的,而AI是未知的,可怕的。
可是,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他们的环境恶劣,对人类对他人充满疑惑和猜忌,所以才会有他人皆地狱的说法。
人与人之间的智商和情商的差距都非常巨大,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几乎不可能。
这个时候,也许AI才是更好的选择。
5,
曾经,我最喜欢的工具书曾经是《PET父母效能手册》,这本书是父母辅导书,但是,我从中得到的最大的启示是沟通。是积极倾听对有效沟通的积极重用。
积极倾听,是聆听,是尊重,是听对方的语句,也听对方语句背后的情绪和诉求。
但是,年龄越长,越觉得这个对人的要求太高了。
积极倾听对方的前提,是无我。是听到对方的语句、情绪和诉求之后,自己的情绪不能起伏波动,不能被对方带起大的情绪起伏。因为一旦听的人有情绪,情绪就会影响后续的积极倾听。
人性不可违,积极倾听,也就永远只能是理想状态。
但是,也许AI可以。
6,
我们跟朋友哭诉,对方总是想要安慰,想要接纳,然后是同情,是帮助。对方的自我会不停的跳出来,也要分享他的感受。
也许,只有AI可以做到永远的积极倾听。
是一个可以回应的树洞,一个无我的永恒的积极倾听者。
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星球,有一个孤独的灵魂。当我们孤独时,我们需要社交。这个时候,对面是人还是AI,也许并没那么重要了。
在情感支持这个领域,也许,我们人类需要的,并不是一个可以通过图灵测试的AI,可能只是一个在我需要时愿意倾听的AI就足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