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42478244r LV
发表于 昨天 09:40
昨晚8点,腾讯业绩发布,众多网络媒体采用的标题是“大超预期”。其实在业绩发布之前,我在星球写了这样一段话:
“今晚关注有没有“新”的东西出来,这么强的生态,该做有visability的东西出来,而不只是停留在试水。阿里讲AI Cloud,Grox本来想讲的AI + Game(其实X已经很具“娱乐”性了),甚至charater.ai这种角色扮演小游戏都不符合国情,太涩。所以腾讯该讲/或者copy一个什么故事?”
今日,腾讯大跌3.8%,“带跌”科技股:阿里跌3.97%,小米跌2.92%,百度跌5.44%。恒指跌2.23%,恒科指跌3.39%。为什么绩好不升反跌?总结就是两点:
1. 绩前涨得太多,已经priced in了。
2. AI的故事没讲好,在DS和Manus各种初创公司争先突破创造热度下,腾讯选择的打法是稳重求胜,什么都讲了,但都在“试水”。故事不清晰,资本自然不买账。
<hr/>
阿里要投3800亿,关我腾讯什么事?
要明确一件事,“东升西落”只是一个草率的归纳,后面是逗号不是句号。怎么升怎么落,升到哪落到哪?如果西边的山姆大叔泡沫破了,东升的概率和幅度还有多少?因为特朗普的来事和荒唐,让政策、经济、地缘都处于不确定性中,在不确定性中就会产生分歧。
于是市场在长期地震荡整理,投资者情绪趋谨慎,等待(“亟需”)新的方向性催化剂:中国AI叙事,是DeepSeek和Manus爆火后,由BAT + Xiaomi等一众科技大厂做验证的。沿用美股AI CapEx的叙事,阿里2月20日最早在Q4业绩(自动忽略百度)中给出AI CapEx的验证:3年3,800亿,80%用于AI服务器,20%用于通用数据中心,不拖泥带水。
还记得当时媒体的标题是什么吗?“比业绩还要炸裂的是阿里预计未来3年资本支出超过过去十年”,业绩好之余,也用CapEx去验证买方想看到的资本支出。下一次的重要验证是25Q1的业绩兑现(预计5月)。
到了腾讯这里呢?表达及其稳重(“保守”):预计CapEx是收入的“low teens”,也就是10%出头的百分比数字,10-12%,甚至怀疑听错了,简单算一下:
24年收入6,602.57亿RMB,25年按照指引7100亿算(高盛指引为7099.3亿),25年的资本支出为7,100亿x10-12% = 700-840亿RMB。
怎么理解?24年Q4CapEx 366亿,全年768亿。单24Q4资本支出就比23年全年239亿多,同比增长221%。就算25年资本支出840亿,同比增长也仅为9%。收入和利润是超预期了,但CapEx不及预期。Q4支出大超预期100多亿,提前囤了很多GPU。
<hr/>绩前已被priced in,带起重估的催化剂不够
再看业绩:腾讯Q4营收1724.5亿,同比增长11%,高于预期的1689亿(超2%)净利润同比增长90%至513.2亿,高于预期463亿(超10.8%)。腾讯业绩发布前一周的股价从HKD513再次上攻HKD540,被市场消化的差不多了。
外资给中概互联网估值是PE15到20的重估逻辑:比如高盛模型里 20.36x 24PE,目标价HKD534。怎么理解呢?腾讯业绩前涨太多了,涨幅已经覆盖了重估后的股价。从1月13日恒指见底起,技术回调后的涨幅100% 归因于重估(阿里是92%),24年 EPS 21.77HKD,就算按照前瞻一年 25E 26.48HKD算,20倍PE对应530HKD。
15到20倍PE的重估是第一阶段,20到30倍的PE需要新的催化剂。比如某家外资在小米绩后的观点,需要交易的下一个催化剂。腾讯业绩虽好,但仍在预期之中。
<hr/>腾讯生态越大,越擅长“试水”
显然,腾讯的稳中求胜(&#34;精打细算&#34;)没有让市场有效共鸣。
都在说AI杠杆,AI不等于直接的业绩兑现。腾讯的确空间很大,庞大的社交、娱乐、支付、应用生态和用户群体,且高度绑定微信。但关键是如何把AI与生态和用户链接起来,把AI接入高ROI的场景和功能。通俗来说,其实就是找一个“赚钱”/用户“愿意付费”的产品形态。
这和阿里有本质的区别:
- 阿里讲的AI Cloud,和开源的Qwen。(Manus底层大模型是Anthropic的Claude和阿里的Qwen)
- 腾讯的逻辑是应用,是庞大的C端群体(微信群体)
所以腾讯的AI叙事就不难理解了,自家的混元模型 + 应用。哪个应用ROI高,算力需求高就投入,说白了,就是走一步,试一步,降低试错成本。
自有混元大模型继续训练,以前每一代都是在GPU的需求上做加法,模型越大,卡的需求越多。随着DS的出现,成本降低,可以更多的做应用,往AI Agent上去靠拢。
元宝虽然DAU是冲到了国内前三的AI原生应用。但DS到元宝,也只是用透明胶把DS粘上去而已,没有接入腾讯本身的场景和功能。早前传闻斥资10亿找英伟达拿H20可以对上元宝的算力需求,搜索短平快,算力需求相对不高。且目前是免费,是没有ROI的,去年1-10月广告投了1.5亿人民币。
但是如果做一个AI+的爆品(类比全是AI带打的王者荣耀),接入腾讯的核心生态,token需求量是很夸张的,微信用户基数太庞大了。
然后整个业绩会就是罗列潜在场景了,往应用生态去靠:微信搜索,微信小店、公众号和视频号(未来可能给元宝访问权限)。
广告(ai最直接的赋能就是广告,也有分析师类比了了meta)。游戏上赋能:PVP游戏的匹配机制和游戏内置的聊天,3A游戏内容制作等;音乐和视频制作;SaaS包括企微和腾讯会议,腾讯文档等等。
生态庞大引发的不仅是PMF验证周期长,更有决策链路的层层审批。对腾讯这样以&#34;稳健&#34;著称的公司而言,数月前才组建的AI团队要推动一个重大决策,恐怕还需要更长的&#34;观望期&#34; —— 毕竟,复制永远比创新更有确定性。
从公众号、视频号、微信小店这些已有流量池切入。无论是公众号的AI问答、视频号的内容制作,还是各类辅助工具,都是低风险高收益的尝试。如果推出AI自动生成、改写爆款文章的工具,大概率会受到自媒体人追捧 —— 毕竟谁不想要一个24小时不停转化流量的AI助手呢?
就像马化腾说的: “数月前,我们重组了AI团队以聚焦于快速的产品创新及深度的模型研发、增加了AI相关的资本开支、并加大了对原生AI产品的研发和营销力度。我们相信这些加大的投资,会通过提升广告业务的效率及游戏的生命周期而带来持续的回报,并随着我们个人AI应用的加速普及和更多企业采用我们的AI服务,创造更长远的价值。”
翻译一下,我们短期观望,长期静候时机 —— 反正腾讯的生态够大,错过起跑线不要紧,追赶的故事讲得够多了。
“大家想一下 微信有那么多用户,大家打开应用的频率会那么高,在里面有娱乐和交易 在生态参与度是很高的,我们通过智能体可以连接不同小程序和处理不同的任务…”
腾讯的&#34;稳健&#34;从不令人失望:low teens的资本支出,刚组建的AI团队,以及标志性的观望姿态。在这个全球AI狂飙的时代,它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节奏 —— 等待、学习、复制,毕竟这个公式已经成功了太多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