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bero LV
发表于 2025-4-22 19:04:16
“相关规定”有政治考量,但不是所有的外文使用都需要做规范。
公司名/商标方面,字节跳动(ByteDance)会被简称为字节。深度求索(DeepSeek)现在有简称为DS的,之后可能会稳定在某个简称上。模型更直接,连DeepSeek都省了,V3、R1、o1、o3、qwq,常用模型的都知道在说什么。人民群众怎么方便怎么来,这个事情不用担心。
题主背后的担心是,用英文会不会影响中文发展:不会
中英文混用可能是阶段性的、甚至是趋势性的。
原创科技有竞争力的前提下,允许外文和中文直接混用对中文本身的冲击很小,同时可以提升中文的表达力。而英语非常可能占据一个相对通用的地位,用于替代不翻译更高效的拼音文字(即源头是法语,我们可能也会用英文字母来代替)。比如“AI”,特别是口语场景,几乎很少遇到一定要说“人工智能”的,更简单概念也更聚焦。一大段话中间除了零星的几个术语,基本都可以用中文,并不会损害中文的主体地位。
而且这种混用能力甚至可能是中文的一个独特优势。我们会发现当外来概念失去相对先进性/陌生感的时候,中文会自然地替代原来被广泛直接使用的外文。比如现在大家可能相对不那么经常说internet, PC,performance,robot了,现在大家更常用网络、电脑、绩效/性能(对,原来我们的文化里面不太熟悉performance这个东西)、机器人。如果某项概念我国可能也很领先,那甚至都没有英文术语广泛传播这个过程。比如说“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大众估计不太可能再说EI了,稍专业点用具身智能,以后估计直接用机器人、智能汽车等等。同理还有“量子”,大众讲quantum也不太可能了。也就是说从民族情绪上,我们也不需要在乎这个,时间会证明更多。
功利性角度,中文表意能力强泛化能力强,在行业黑话(专业术语)/代号方面反倒有一些使用受限。比如说舞台演出中用的行话“编cue”,如果用“编排提示点”(几乎没这么说的),即不精确也不神秘,哈哈。这也反应了中文缩写处理一些情况确实不太方便,如5-6字词汇没有合适的2字缩写,几乎没收益(中文单字音节基本是等长的)。像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mcp模型上下文协议等等就属于这种情况。而且在代码环境也会更容易使用这些缩写,那么它们大概率还会局部领域留下来继续使用。英文代号这种形式也是被市场证明行之有效的,小米su7、华为Nova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