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六小龙深度求索宇树,为什么都落户杭州,以前国内高科技都在深圳,为什么现在都在杭州?

杭州六小龙深度求索宇树,为什么都落户杭州,以前国内高科技都在深圳,为什么现在都在杭州?
收藏者
0
被浏览
98

5 个回答

zknet LV

发表于 2025-4-22 16:13:13

宇树科技,就在我目前公司直线距离不超过1.5公里的地方,滨江区很普通的一个园区,很普通的门面,你甚至没法注意到有这样一家公司存在。但更恐怖的是这个园区到处都是科创企业,周边园区有成千上万个科创企业,你也不知道哪个会化龙哪个能成虎。

杭州六小龙深度求索宇树,为什么都落户杭州,以前国内高科技都在深圳,为什么现在都在杭州?-1.jpg


很普通的园区

这才是最恐怖的地方,你看到的只是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就是杭州突然产生了六个很牛逼的Ai及机器人的公司。但当你看到这个结果,并且开始反思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晚了好几步了。
因为这些公司并不是突然就产生的,就好比在一片土壤上,种下了上万颗种子,突然有几颗长起来了。实际各类园区中孵化的种子还很多很多,就看谁能抓住风口长起来,只不过目前阶段是这几家起来的。这是一种土壤和内生性的东西。

杭州六小龙深度求索宇树,为什么都落户杭州,以前国内高科技都在深圳,为什么现在都在杭州?-2.jpg


杭州六小龙深度求索宇树,为什么都落户杭州,以前国内高科技都在深圳,为什么现在都在杭州?-3.jpg


物联网街区

其实类比硅谷就知道,科创中心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的。
第一,空气得比较自由清新,营商环境得比较好,行政效率高,不要有太多限制,而应该鼓励创新和失败。
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北京集中了全国最牛逼的人力资源,但真正开创方向的企业家并不都在北京。这也是为什么北方产生不了科创中心。
你在浙江杭州创办一个企业,从工商注册到纳税你就能体会到,浙里办一体化的线上办事、事后辅导,是多么方便,效率是多么高。而且关键企业主体数量太多,行政方面只集中于如何把事情办结,主动辅导企业,而不是找企业麻烦。
而在北方,其他地方不知道,在老家山东吧,你办个企业注册个公司你体会体会。吃拿卡要我是见过的,deepdrink少不了。
第二,房价不能太高。(当然更准确的描述是房价收入比合理)
这可以解答为什么深圳最近竞争力下降的原因,也能解答为什么上海有时候并不能引领科技创新。因为土地价值决定了你的城市功能和定位。
比如说,纽约,人家就是金融中心定位,就是搞钱的,不钟情于科创。对于那些极客们,那些需要从地下车库开始创业的开拓者们,你告诉我在上海怎么体面的活下去?在纸醉金迷、莺歌燕舞之间,你哪有心思创业搞科研?
我曾在2015年的一篇文章中,就力证杭州房价过高的谎言,因为人们只关注于西湖边上的杭州,对杭州的大扩张视而不见,哪怕是2025年,杭州房价依然存在非常具有性价比的版块。

杭州六小龙深度求索宇树,为什么都落户杭州,以前国内高科技都在深圳,为什么现在都在杭州?-4.jpg


杭州市政府钦定的中心城区

杭州六小龙深度求索宇树,为什么都落户杭州,以前国内高科技都在深圳,为什么现在都在杭州?-5.jpg

另外杭州对于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博士毕业生、各类人才评定,住房补贴和政策都是最优惠的。在房价巅峰的2021年,人才类不需要摇号就能买房,且部分人才类购房补贴超过100万。
第三,高校教育体系完善。
这点我是要重点说的。
为什么呢,因为以前大家倾向于认为浙江是浙大一家独大(只有一家985和211),所以高校资源是不如其他省份,是劣势。
这是错误的认知。
恰恰因为浙江只有这一家好大学,才能使得浙江其他的大学能平衡招生,也使得用人单位找人并不只认浙大一家。也使得浙江拥有比较完善的中间阶层的高校体系。
比如像武汉、南京、西安,很多好的大学,但这些大学太牛逼了,瓜分完了所有资源,以致于这些学校招生分数很高,而且要从外地招生,竞争激烈,导致本地的很多学生考不上,而除了这些好的大学外,出现了教育体系断层,以致于考不上985和211的学生后面发展很艰难。
而浙江本地的学生,你只要不上浙大,选择面就很广,像杭电、中国计量、浙江师范、杭州师范、浙江财经、浙江工商、浙江理工、浙江工业,都是一个水平面,大家也都认。这个其实跟当年英超一样,英超很牛逼,但英格兰队水平上不去,因为英超全面商业化,顶尖球队全部是各国的球员,本土的球员都踢不太上球,所以被德国、法国这些按在地上摩擦。包括CBA限制外援也是一样的道理,得给本土球员锻炼机会。
所以你看,杭州乃至浙江最成功的创业者,马云,就是杭州师范;宇树科技创始人就是浙江理工的,大家都有一条活路。而不是说考不上211和985,直接很难有学上,或者直接坠入两三百名开外的学校。因为并不是所有天才都适合目前的应试教育体系。你可以看到浙江的很多运动员,其实学校都不差,虽然是练体育的,在其他很多地方,体育生直接就跟差生挂钩。
第四,土壤带来的职业选择的多样性。
非常重要,就是大家并不以选择公务员作为第一职业,不以做公务员为傲,不以稳定的职业性,比如国企、事业单位或者体制内的工作为第一选择,愿意做更多的尝试。
浙江应该是最愿意去创业或者是尝试点新的东西的省份。

Lx7159 LV

发表于 2025-4-22 16:25:33

六小龙并不平等,目前来看,deepseek远超其他5个之和。那么deepseek是如何出现的呢?
作为一个对“新质生产力”有宗教一般信仰的国家,当前东大从上到下对资本、金融都是一种痛恨的态度,而信息技术、芯片、AI这些词汇才能获得全民崇拜,甚至得到民营企业不配有的zhengzhi地位。而如果从事金融行业,则沦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deepseek当前已经引爆了全民狂欢,但是关于他海量的信息中,母公司幻方量化却有意无意被“回避”了,其热度非常低。实际上,幻方在量化投资领域也是行业第一,其多款私募产品的前几年的年化收益率高达80%(这可是A股一直下行的几年),这么优秀的公司,为什么要回避呢?
因为他从事的正是人人喊打的“股市割韭菜”业务,所谓量化策略(Quantitative),是跟基本面策略(Fundamental)相对的交易策略。私募资金一般就这两个套路,而且往往是单一方向,做量化套利的很少做基本面,因为从思路到人员配置完全不同。基本面很好理解,就是通过看准行业或股票上涨来获利了结,这里面当然少不了老鼠仓和违规信息披露,但无论如何,对行业、企业、政策、经济形势进行调研了解是必须的功课。而量化则完全不一样,“套利”是其核心,通俗来讲就是通过非常复杂的算法,计算出固定盈利的模式(指数增强策略、量化中性策略、ETF套利策略等等),以编程手段进行高频交易来套利,所以量化团队不需要过多关注行业、企业、政策等等,他只需要关注股票规律本身,写出适合的程序进行“收割”,所以量化公司会大量招聘数学物理的奥赛人才(例如幻方团队大量奥赛选手)。
以非常浅显的方式(可能不尽恰当)描绘两个例子:
比如量化团队发现,在某个行业(地产)中,某公司(万科)的波动幅度比另一家(保利)要大,那么他就在某段交易过程中不断买入万科,卖出保利的操作(很多时候通过券商进行裸卖空)或者反之。总而言之,确保自己一直赚钱。
又比如,发现ETF可能有溢价,那就通过购买该ETF相应股票后兑换ETF,直接套取溢价稳赚。
在绝大多数人的认知中,在股市中赚钱本身不产生所谓“社会进步价值”,能理解股市上涨带来的经济意义已经是很高层面的要求了。而看到“做空”这样的字眼有如阶级仇敌,那就是华尔街恶毒的代表银行家啊!因此,即便做基本面的私募基金(例如徐翔)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了。而在幻方这些量化基金所做的事情中,做空的比例极大,根本不通过股价涨幅赚钱,完全依靠波动赚钱,波动越大,他赚的越多,就连虚假的经济繁荣效应都没有(反过来去年10月一波暴涨,反而让不少量化爆仓,因为他们没有在A股考虑过这种“三连涨停”的模型),如果私募资金在股市赚钱是割韭菜了,那量化完全是“割韭菜”的平方。简直是大奸巨恶!
而近几年,随着从华尔街回来的量化操盘手们水平不断提升,量化资金规模不断膨胀,在去年交易层面几乎占了A股的50%,足以呼风唤雨,让普通交易者根本赚不到钱。为什么你会觉得股市有“庄家”,图形为什么总是欺骗你,比如会有如此的“诱多”,最终走出跟你相反的思路,因为背后量化团队确实是在收割你。

回到我们的主题,该怎么评价幻方公司和梁文锋?这就太难了。
在东大的民间评价中,徐翔都已经是切齿痛恨级别了。而徐翔好歹还是干基本面的,那幻方和梁某人简直不敢想象了。甚至之前监管一度要禁止“卖空”,禁止量化套利,真禁了,那就没有deepseek了。

前段时间,金融限薪的政策出来,要求国有金融企业100万封顶(二级200,三级300)。就是认定“金融企业对当前实体经济没有价值”。没想到回旋镖这么快来了。给幻方限薪试试?

deepseek怎么做出来的?正是因为幻方量化研究的需求。而为什么最优秀的量化公司幻方出现在了杭州,这是因为浙江有最发达的民间资本,最少的监管,幻方能够最快募集到优质的资金,而有了前者,幻方才能做大,做强,幻方做大了,赚了超多的钱,才愿意自我孵化deepseek来优化自己的投资策略,并给出超高的薪资,吸引头部“清北奥赛选手”豪华阵营来做策略开发。这些人才能想出超级牛逼的方案,绕开OPENAI的思路,调动底层的算法,极大节约板卡资源。天才的思路产生确实有偶然性,但其必然性在于: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钱才是一切逻辑的根源。

钱多、自由,才会有科技创新的突破。推而广之:整个经济环境中,必须有充分的资金,让所有人赚钱,赚更多的钱,才能让经济繁荣,创新更多。永远保持适度通胀和货币贬值,让资本充分活跃,让薪资充分增长,放松监管,不要插手任何领域的专业管理,允许各种百花齐放(比如做空),高工资、高房价、高消费。因为永远无法预测下一次技术突破会在哪里,只能知道他永远无法被“计划”出来。

基于这件事,不管东大上下怎么不情愿,只会得到一个结论:自由的经济环境,自由且充足的资本市场(监管尽可能少且审慎),高额的薪资和激励机制,这才是创新产生的土壤。另外,金融是整个国家创新的灵魂,是上游。没有发达的金融业,不可能有发达的科技和制造业。
这是再一次用资本的力量,打了那些反对者的脸。该怎么对待资本,还提不提所谓“金融监管”,提不提“限薪”,这才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超导 LV

发表于 2025-4-22 16:36:30

因为阿里巴巴。
虽然现在大家都在骂阿里,但阿里给杭州带来的不仅是电商虚拟经济,还突破了城市能级的桎梏,给杭州带来了可追北上深的大量人才和高薪岗位。简单点就是你真有技术,不论年龄你就能获得百万年薪。这点在上述城市之外是不可能的,即使广州也不行。在广州、成都、武汉、南京、苏州、重庆等等城市,你要年收入要过百万,要么九死一生的创业,要么摸爬滚打几十年爬到大企业顶层,没有几个仅凭技术就能过百万的岗位。
而现在杭州可以。这就形成了正循环,一群有能力有知识的人才为百万年薪来到杭州,他们在杭州开辟新的产业,新的产业又扩大了百万年薪的岗位,百万年薪岗又吸引一大波人才。只要不出现意外事件,这个正循环会一直循环下去,越来越强大,这是最典型的马太效应。
现在的杭州六小龙只是杭州几十年的厚积薄发,可预见的杭州这类企业在往后会越来越多。那么其他城市还有机会吗,有,但有点难。不仅要抓住下一个风口,还要面临北上深杭的竞争。因为当年阿里巴巴首选总部是上海,没有开天眼的上海拒绝给阿里巴巴超额优惠,杭州给,阿里巴巴就落户杭州了。然后上海开了一个反思会,在十年前,互联网企业就北、深、杭在玩,现在上海也是大玩家。
我个人看好下一个风口城市是合肥,因为它有可控核聚变和量子计算机,虽然这两个领域看起来有点玄幻,但当年上海拒绝阿里巴巴的时候大多数人也认为网上卖货很玄幻。

tjohn LV

发表于 2025-4-22 16:50:26

浙江的创新模式,是一种民间、草根驱动的边缘式创新传统。相比北上深等中心地带,它更偏安一隅,毕竟政策支持力度无法比拟。地方政府则更为务实,很多创新是先有地方支持,再一步步向上得到授权和发展,之后形成更规模化的创新集群。
创业者又分为两类,马云是使命愿景驱动,看到了中国社会商业结构里的缝隙和空白地带,马上用创新的产品去填补了空间。这里有不少从零到一的创新,比如电商、互联网金融等,也成了中国大中型互联网企业争相模仿的对象,末世的字节和小红书也无法摆脱这个规律。
黄峥是彻底的商业驱动,从不提使命愿景,追求的是商业模式设计及组织结构都达到效率极致。至于有没有大模型,发不发展AI都不重要,赚钱是第一法则。在互联网行业后期,尤其撞到天花板后,反而能脱颖而出。
阿里重塑了杭州,当人才在杭州聚集之后,创业者的气质也在发生转变。进入al时代后,这一波的创新者,技术极客的属性比较浓厚。他们所创立的企业很早就有,以全球视野来定位自己位置的觉悟,他们不愿做追随者,而是积极参与全球技术的前沿创新中。
杭州远不止六小龙,很多已经死在半路上,活着的有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的还在孕育中。地方政府的投入,有的打水漂了,有的看到了曙光。但无论如何,政府不改初心,杭州市长刚刚宣布,那怕财政再紧张,这个政策不改。而深圳政府似乎转变了观念,天量资金投入万科,就是典型例子。
al时代才刚刚拉开帷幕,相当于21世纪初的互联网时代,即将进入激烈的厮杀阶段,这次还拓展到全球范围。小龙能否变成参天大树,还是未知数,但只要小龙和龙蛋足够多,终将会诞生几颗参天大树,从而支撑杭州的快速发展。
回到正题,答案是人才,杭州的95后人才来源地(省外)前五分别为,上海、郑州、北京、深圳、南京;极客氛围相对浓厚;政府的呵护,三者互相成就,才会这样。这也印证了那句话,伟大是不能被计划的,必然来自偶然性。当然,北上深凭着深厚的底蕴,迟早会追上来的,一如互联网时代。

七晴六雨 LV

发表于 2025-4-22 17:00:48

现在全国搞科技的城市都在犯愁。深圳看着华为、大疆这类巨头,上海攥着金融国际化的家底,南京守着 985 高校的金字招牌,怎么偏偏让杭州的科技六小龙抢了风头呢?这事儿得从杭州政府的生存智慧说起,他们深知一个道理,种竹子的人不必羡慕隔壁种松树的遮了荫。

杭州这个地方挺有意思,20 年前搞电商被说不务正业,10 年前押注人工智能被指画大饼。现在人家硬是把冷门赛道焐成了热炕头,政府换了三届班子,定好的方向没挪过半步。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儿,可比某些城市“三月桃花一时红”的招商策略靠谱多了。

咱就说这语数科技,那帮搞机器狗的年轻人,当年在南京跑断腿拿不到投资,转战杭州 3 个月就收到了国资递来的橄榄枝。这可不是运气,是杭州政府早把“市场需要啥,我就伺候啥”的基因刻进了 DNA 里。

你看深圳搞风光,可初创企业在那混得真憋屈。华为、腾讯这些大佬把写字楼租金炒得飞起不说,政府资源全向成熟企业倾斜。去年有个搞 AI 造法的团队跟我吐槽,说在深圳见投资人,人家开口就问,你商业模式对标是谁,是大疆还是华大,合着在深圳创业,得先认个干爹才行。

反观杭州,政府专门给黑神话团队开绿色通道,连游戏版号申报都派人手把手教,就差给程序员送下午茶了。这种不当指导员、甘当服务员的作风,可比某些城市天天喊妈妈式服务却总当班主任实在多了。

南京的朋友听了,估计要拍桌子。守着 34 所高校还愁没人才?

可现实是,南京大学实验室里孵化的脑机接口项目愣是被自家政策卡了脖子。三年前的产业目录没这条,政府愣是不敢批,这就好比端着金饭碗要饭,非得邻居家开了席,咱才敢动筷子。难怪地平线机器人这些本土苗子宁愿跑到上海当沪漂,也不在南京扎根。要我说,南京这是学术论文满天飞,产业落地两行泪啊!

要说杭州政府最绝的,还是把穷亲戚关系处明白了。别的城市搞创新,总想搞个大新闻。杭州呢,专盯那些小门小户。当年语数科技资金快断的时候,杭州国资的救命钱比外卖来得还准时。这种雪中送炭、不记账的做法,可比某些地方雨后送伞算政绩强上百倍。

现在你到云溪小镇转一圈,做动画的、搞算法的、玩机器人的全聚在方圆五百里。吃个午饭,说不定都能碰出三四个合作机会。这种喝杯咖啡就能串起产业链的生态,可不是靠盖几个产业园就能抄作业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深圳、上海也别急着焦虑,杭州那套打法也不是万能钥匙。你让深圳放弃世界工厂的底子去学杭州搞小而美,等于让姚明改练体操。倒是南京得长点心了。去年听说人去江宁开发区参观,墙上还挂着 5 年前的重点扶持产业海报,看得人直摇头。高校实验室里的论文再漂亮,要是变不成货架上的产品,都是白搭。

说到底,城市竞争就像开餐馆。杭州知道自己做不了满汉全席,干脆把“酒香不怕巷子深”玩到了极致。深圳守着金字招牌搞连锁加盟,上海忙着接待国际贵宾,南京后厨堆满了高级食材,却总在纠结菜单排版。现在食客们的口味变了,那些肯蹲在巷子口听顾客点菜的小老板,反倒是做出了让人排队打卡的网红店。

所以啊,咱别总问为什么是杭州,该问问自己,敢不敢像杭州那样把政策文件里的“大力扶持”换成真金白银的雪中送炭,把招商 PPT 里的“世界一流”变成给创业者递纸巾的贴心服务。毕竟在这个天天变样的科技江湖里,有时候够听话,可比够硬核更管用。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