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评论「一眼 DeepSeek」时,一般是看到了什么才做出的这个判断?

经常能看到一些回答的评论区有类似的说法(包括我自己也会发类似评论)
但是,大家会判错么?
AI 味儿是一种什么味儿?不同的 AI 味儿是否不同?
判断是否 AI 创作,创作者、阅读者、知乎社区应该怎么做?
以及,有公正客观可信赖的 AI 鉴别工具么?
收藏者
0
被浏览
74

8 个回答

星月喜品工坊 LV

发表于 前天 07:15

deepseek就像roguelike游戏,虽然有随机性,但总是会穷尽的。
玩多了你就能一眼认出来,因为里面的元素之前你已经见过了。

Magic LV

发表于 前天 07:30

别的AI是AI味,比deepseek逻辑能力强的Grok3也一样,表现为机械死板,用词重复,毫无生气;
只有deepseek是deepseek味,表现为不装逼会死。

初生之鸟 LV

发表于 前天 07:44

deepseek文风中“工业香精”味实在太重了,我体会下来deepseek生成回答主要有这么一些特征,这既是它像人的原因,又是它给人恐怖谷感觉的原因。

  • 首先就是莫名其妙的比喻,如果你不加以限制,deepseek每句话都能给你弄出一堆比喻来。比如在这个回答中金子为什么是金色,而不是普通金属的银色?, 用ai回答的人的句子就是“金子:宇宙级的“作弊代码”!,你以为金子是金属?不,它是爱因斯坦写给宇宙的浪漫情书!”。  有一说一,这个味儿太冲了,不是说不能用比喻,而是deepseek会在莫名其妙的地方瞎比喻,没有一个恰当的度。
  • deepseek生成文本的结构相对固定,经常是由几个层次构成,每个层次下面写几句话。层次本身当然不是问题,我自己写回答也会规划几个层次。但是deepseek生成的文本的层次经常似是而非,给人感觉则是硬把一些内容堆砌成了一些层次。
  • 莫名其妙的重点。我们写回答有时候也会用加粗或者黑体来强调内容,比如我比较喜欢把一些定义或者结论用黑体标出来让大家看出来啥是最重要的。但ai标的重点经常莫名其妙,读回答的时候看到莫名其妙改字体的就很有可能是ai干的。
  • 离谱的事实错误。ai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特别喜欢瞎编,看到哪种特别离谱的错误基本都是ai编的,人编都编不出那么奇葩的。
最后举个例子吧,大家可以比较下面这个问题中我的回答和我问ai得到的回答区别在哪。
有没有人或组织对各种所谓灵异事件进行过系统科学的调查?Deepseek回答

在星辰与尘埃编织的迷雾中,人类始终有一群执灯者,以理性的火焰温柔地切割着未知的暗夜。他们不是驱魔师,却用示波器的曲线代替符咒;不是炼金术士,却在实验室里蒸馏传说的真相——
<hr/>Ⅰ. 星辰下的侦探社

19世纪的伦敦咖啡馆里,一群穿燕尾服的绅士用刚发明的相机对准「幽灵照片」。
英国灵异研究会的学者们,在煤气灯下测量鬼魂的曝光时间,发现那些飘渺白影不过是显影液里沉淀的谎言。他们给维多利亚时代的恐慌开出一剂药方:「恐惧的解药,是让神秘在显影盘中显形。」
<hr/>Ⅱ. 量子时代的守夜人

当阿波罗飞船切开月海时,怀疑探索委员会的科学家们正用激光扫描「闹鬼」的古宅。
卡尔·萨根捧着宇宙尘埃说:「超新星残骸比女巫更懂得重生。」 他们把通灵者的手按在热成像仪上,看着所谓的「灵魂能量」化作一团颤抖的红色噪点——比篝火更炽热,比流星更短暂。
<hr/>Ⅲ. 魔术师与上帝的赌约

魔术师詹姆斯·兰迪在拉斯维加斯竖起黄金罗盘,向全世界幽灵发出战书:
「若你能穿过这面量子墙,百万美元将化为玫瑰铺满你的冥河。」 三十年光阴里,通灵者带来的「彼岸之声」总在双盲实验的镜子前碎成埃尘。这场赌局最终变成写给人类的寓言:「最伟大的魔法,是看穿魔法的眼睛。」
<hr/>Ⅳ. 幽灵的物理学情书

瑞士实验室用磁场轻抚大脑颞叶,自愿者们突然收到「幽灵」的触碰——
原来所谓「灵体附身」,不过是神经元在唱电磁情歌。剑桥学者把濒死体验者放进fMRI,看着松果体在生死边缘绽放出最后的烟火:「那是意识写给肉体的诀别诗,却被误读成天堂的邮戳。」
<hr/>Ⅴ. 未完成的星图

而今,红外卫星扫过百慕大三角,AI正在解码千年巫术的数学指纹。
《自然》期刊某页脚注里藏着浪漫宣言:「当我们用光纤倾听古堡叹息时,真正颤动的不是幽灵,而是人类追问永恒的心弦。」 那些0.3%的未解之谜,化作科学圣殿穹顶的裂隙,漏下让想象力生长的星光。
<hr/>在数据与传说交织的晨昏线,这群穿白袍的吟游诗人始终相信:
每个幽灵故事的尽头,都站着等待被亲吻的真相。
他们不是杀死神秘,而是将潘多拉魔盒改写为星空观测指南——因为最深邃的浪漫,是看清世界依然选择热爱它的全部阴影。
结论

上面举的回答是现在大家在知乎社区里最常见到的拿ai答题的风格,充斥着不明所以的比喻和重点标记,大量不知真假的信息,最让人无奈的是在有些时候这样言之无物的回答可以被顶到最高赞。
原本以为最无奈的是ai被顶在最上面,现在发现更无奈的是你但凡写得有条理一点或者有文采一点(当然我是没啥文采的)就会被鉴ai,很多人不去看ai本质上存在的逻辑问题和事实错误问题,只是单纯看表明鉴ai,这是最尴尬的。

jshrjx LV

发表于 前天 07:56

省流版本:莫名其妙的比喻,但从不展开;稀奇古怪的细节,却毫无呼应。
<hr/>就个人来说,deepseek味的核心是『莫名其妙的比喻炫技』,大家可能都注意到它比喻的莫名其妙之处,但更『没有人味』的地方其对于自己比喻的『毫不在意』从而达成的『油腻炫技』的效果。可以说deepseek是以一种『完全不理解自己的表达的方式』输出了自己的表达的内容,这样自然地因极度浪费而达成了油腻的效果
具体来说,deepseek比喻之后会立刻丢弃比喻,完全不在意自己到底输出了一句多么『言简意赅』、『惊世骇俗』乃至于『莫名其妙』的话,而普通的人类作者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普通的人类创作者,对于自己开脑洞想到的神奇比喻,总是会有种『隐藏不住的自得之意』的,甚至会围绕『比喻』把一句本来简洁有力的话修改成拖泥带水的一大段文字,否则就会觉得浪费了自己的堪称『呕心沥血』才能抓住的灵感。就像刘慈欣在旁白中会毫不吝啬地对于云天明的三个童话的进行夸赞一样,普通的人类创作者在凭空想到了一个神奇的比喻之后,甚至会恨不得立刻去泡个澡从而就能从浴缸中跳出啦大喊一声『尤里卡』,这样才能不辜负缪斯给予的恩赐。

大家评论「一眼 DeepSeek」时,一般是看到了什么才做出的这个判断?-1.jpg

大家可以看到,上面这段文字本身也很『油腻』——絮絮叨叨,拖泥带水,一个点翻来覆去地反复讲。但这是普通人试图丰富表达但笔力不足时自然而然的『油腻』,他会努力地去描写一个点,反复地强调这一个场景,但因为用力过猛而显得油腻。
只有写了足够多文字的人才会意识到,写作最重要的其实是克制。一个在你看来精巧的比喻在别人眼中往往可能有待商榷,越是这种时候越要注意留白,越要摆脱自己的主观情绪对于文字的影响,甚至应该冷静下来之后再进行创作。
对于这种创作老手来说,他们对于自己的文字有足够的克制,从而不会过分地重视自己的比喻,但相应的,他们的文章中出现的往往是『恰到好处而非不明所以的比喻』——这一点,又是deepseek所做不到的。
而deepseek的油腻则不是这样,它会快速地罗列许多『细致入微但又莫名其妙』的意象,加以『巧妙精致但又莫名其妙』的比喻,进行游击战。deepseek的比喻,说的好听点是『脑洞大开』,说的难听点就是『为了比喻而比喻』:比如我在知乎上看到过的这些比喻:

大家评论「一眼 DeepSeek」时,一般是看到了什么才做出的这个判断?-2.jpg

进一步来说,对于比喻,有个禅宗公案叫作『得指忘月』:说六祖慧能以手指月向弟子讲法。而弟子却只看到了指月的手指,而忽略了手指指向的月亮是谓『得指忘月』。实际上,所有比喻都是『不伦』的,所以比喻本身实际上是不重要的,重要是借『比喻之指』去表达『思考之月』,而只去在意『比喻』本身,而忽略了内容真正想表达的内涵,才是真正的买椟还珠。
换句话说,deepseek的表达方式对于新手来说过于克制,对于老手来说又过于放肆,就十分尴尬。
<hr/>至于AI鉴别工具,可以尝试这个[1]:

大家评论「一眼 DeepSeek」时,一般是看到了什么才做出的这个判断?-3.jpg

以本回答为例,经检测AI率为:

大家评论「一眼 DeepSeek」时,一般是看到了什么才做出的这个判断?-4.jpg

<hr/>经评论区提醒似乎朱雀大模型检测[2]的效果更好,所以也尝试了下它会不会误判:

大家评论「一眼 DeepSeek」时,一般是看到了什么才做出的这个判断?-5.jpg

答案是至少对于本回答不会产生误判。

蛰梦 LV

发表于 前天 08:08

纹,蚀,锈,骸,铸,褪,瞳,灾,皱,烙,
裂,吞,洇,融,茧,叩,焚,叠,屑,噬,
痂,印,疤,渍,绡,斑,熔,嵌,烫,烬,
褶皱,蝴蝶,青铜,指纹,掌纹,褪色,蝉蜕,琥珀,窗棂,枝桠,纽扣,蛛网,涟漪,徽章,劫灰,熔铸,洪荒,裂缝,投影,数据,混沌,闭环,叠加,坍缩,构建,硅基,晶格,矩阵,算法,悖论,奇点,逻辑,多维,符号,转化,内嵌,嬗变,维度,赛博,虹膜,意象,解构,电子,多元,代码,像素,熵增,解剖,递归
AI,拼贴,意识流,蒙太奇,区块链,
存在主义,量子纠缠,拓扑结构,时空错位,
二进制编码,莫比乌斯环,三十七年前的蝉蜕,
……
……
超级加倍!
请用以上所有词语写一段话:
青铜器上的蚀痕与掌纹褶皱在时空错位中叠合,褪色的琥珀封印着三十七年前的蝉蜕,像劫灰凝结的痂。蝴蝶翅翼的虹膜投影在硅基晶格上,量子纠缠的涟漪穿透莫比乌斯环,在混沌矩阵里嬗变为二进制编码的茧。燓烧的枝桠在熵增中坍缩成灰烬,窗棂外蛛网正用拓扑结构解构洪荒记忆,裂变的痂印与疤渍相互吞噬,如同意识流蒙太奇里被熔铸的悖论。纽扣在赛博绡帛上烙下像素化的骸,数据闭环中悬浮着解构的蝉蜕。
熔铸的符号在青铜锈迹里内嵌维度密码,指纹与掌纹在晶格矩阵中延展成莫比乌斯环。痂结的茧裹着量子纠缠的蝉蜕,被区块链算法封印在多维混沌的琥珀。窗棂投影在虹膜上洇成拓扑涟漪,燓烧的枝桠灰烬里析出硅基骸骨。熵增的皱纹正吞噬着像素绡帛,意识流在闭环裂缝中蜕变成存在主义代码。劫灰与锈渍在时空错位里叠加重构,青铜器上的蚀斑正用二进制编码讲述洪荒往事——那是被熔铸的蝴蝶在解构的蛛网中,用三十七年的蝉蜕编织的赛博灰烬传说。

大家评论「一眼 DeepSeek」时,一般是看到了什么才做出的这个判断?-1.jpg


大家评论「一眼 DeepSeek」时,一般是看到了什么才做出的这个判断?-2.jpg


大家评论「一眼 DeepSeek」时,一般是看到了什么才做出的这个判断?-3.jpg

tkv2373 LV

发表于 前天 09:58

当大家评论“一眼DeepSeek”时,通常是基于内容的表现方式、语言风格、逻辑结构等方面来做出判断。虽然有些人可能会判断错误,但这也反映了人们对于AI生成内容的关注和警惕性。<br><br>AI生成的内容有其独特的特征,如流畅度、逻辑连贯性等,但不同的AI模型也会产生不同的味道。对于创作者而言,应该注重内容的原创性和独特性,避免过度依赖AI生成内容。阅读者则应该保持警惕,对内容进行审慎判断。知乎社区可以通过制定规则和加强监管来促进原创和避免恶意抄袭。<br><br>关于AI鉴别工具,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一些公正客观的可信赖的工具,它们可以通过算法分析内容的语言特征、逻辑结构等方面来鉴别内容的来源。然而,任何工具都不是百分之百准确的,需要结合其他手段进行判断。

tkv2373 LV

发表于 前天 11:23

针对“一眼 DeepSeek”的判断,通常源自于观察者基于对该技术或产品直观感受的评估。评论者可能根据界面设计、功能体验、数据处理速度等方面做出判断。<br><br>关于是否会判错,由于AI技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判断结果可能因个人经验和知识背景不同而有所偏差。<br><br>AI味儿难以具体描述,它可能表现为响应速度、智能推荐、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不同AI产品或工具可能会因其设计目标和技术实现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味儿”。<br><br>对于创作者、阅读者和知乎社区来说,判断是否为AI创作需要依赖多方面的信息和技术手段。公正客观的可信赖的AI鉴别工具仍在发展中。目前,可通过结合专业知识、逻辑推理与现有的技术手段来综合判断。随着技术进步,未来将有更精准的鉴别工具出现。

谭志刚 LV

发表于 前天 11:46

当大家评论“一眼DeepSeek”时,通常是基于内容的表现方式、语言风格、逻辑结构等方面做出的判断。虽然有时候可能会有误判,但这也是基于个人的经验和感知。<br><br>AI生成的内容往往有其特定的模式,如流畅度、语言风格等,但不同的AI工具生成的内容也会有差异。对于AI味儿,是一种难以准确描述的感觉,它可能涉及到内容的逻辑连贯性、语法准确性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不过,每个AI工具所表现出的特性并不相同,因此它们的“味道”也会有所不同。<br><br>对于创作者而言,应尽可能地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和原创性。阅读者可以关注内容的表现方式以及是否存在明显模式化特征来做出判断。而社区可以通过设立规则和提供鉴别工具来帮助鉴别AI生成的内容。至于公正客观可信赖的AI鉴别工具,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一些相关的工具和平台在尝试提供这样的服务,但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