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文风中“工业香精”味实在太重了,我体会下来deepseek生成回答主要有这么一些特征,这既是它像人的原因,又是它给人恐怖谷感觉的原因。
- 首先就是莫名其妙的比喻,如果你不加以限制,deepseek每句话都能给你弄出一堆比喻来。比如在这个回答中金子为什么是金色,而不是普通金属的银色?, 用ai回答的人的句子就是“金子:宇宙级的“作弊代码”!,你以为金子是金属?不,它是爱因斯坦写给宇宙的浪漫情书!”。 有一说一,这个味儿太冲了,不是说不能用比喻,而是deepseek会在莫名其妙的地方瞎比喻,没有一个恰当的度。
- deepseek生成文本的结构相对固定,经常是由几个层次构成,每个层次下面写几句话。层次本身当然不是问题,我自己写回答也会规划几个层次。但是deepseek生成的文本的层次经常似是而非,给人感觉则是硬把一些内容堆砌成了一些层次。
- 莫名其妙的重点。我们写回答有时候也会用加粗或者黑体来强调内容,比如我比较喜欢把一些定义或者结论用黑体标出来让大家看出来啥是最重要的。但ai标的重点经常莫名其妙,读回答的时候看到莫名其妙改字体的就很有可能是ai干的。
- 离谱的事实错误。ai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特别喜欢瞎编,看到哪种特别离谱的错误基本都是ai编的,人编都编不出那么奇葩的。
最后举个例子吧,大家可以比较下面这个问题中我的回答和我问ai得到的回答区别在哪。
有没有人或组织对各种所谓灵异事件进行过系统科学的调查?Deepseek回答
在星辰与尘埃编织的迷雾中,人类始终有一群执灯者,以理性的火焰温柔地切割着未知的暗夜。他们不是驱魔师,却用示波器的曲线代替符咒;不是炼金术士,却在实验室里蒸馏传说的真相——
<hr/>Ⅰ. 星辰下的侦探社
19世纪的伦敦咖啡馆里,一群穿燕尾服的绅士用刚发明的相机对准「幽灵照片」。
英国灵异研究会的学者们,在煤气灯下测量鬼魂的曝光时间,发现那些飘渺白影不过是显影液里沉淀的谎言。他们给维多利亚时代的恐慌开出一剂药方:「恐惧的解药,是让神秘在显影盘中显形。」
<hr/>Ⅱ. 量子时代的守夜人
当阿波罗飞船切开月海时,怀疑探索委员会的科学家们正用激光扫描「闹鬼」的古宅。
卡尔·萨根捧着宇宙尘埃说:「超新星残骸比女巫更懂得重生。」 他们把通灵者的手按在热成像仪上,看着所谓的「灵魂能量」化作一团颤抖的红色噪点——比篝火更炽热,比流星更短暂。
<hr/>Ⅲ. 魔术师与上帝的赌约
魔术师詹姆斯·兰迪在拉斯维加斯竖起黄金罗盘,向全世界幽灵发出战书:
「若你能穿过这面量子墙,百万美元将化为玫瑰铺满你的冥河。」 三十年光阴里,通灵者带来的「彼岸之声」总在双盲实验的镜子前碎成埃尘。这场赌局最终变成写给人类的寓言:「最伟大的魔法,是看穿魔法的眼睛。」
<hr/>Ⅳ. 幽灵的物理学情书
瑞士实验室用磁场轻抚大脑颞叶,自愿者们突然收到「幽灵」的触碰——
原来所谓「灵体附身」,不过是神经元在唱电磁情歌。剑桥学者把濒死体验者放进fMRI,看着松果体在生死边缘绽放出最后的烟火:「那是意识写给肉体的诀别诗,却被误读成天堂的邮戳。」
<hr/>Ⅴ. 未完成的星图
而今,红外卫星扫过百慕大三角,AI正在解码千年巫术的数学指纹。
《自然》期刊某页脚注里藏着浪漫宣言:「当我们用光纤倾听古堡叹息时,真正颤动的不是幽灵,而是人类追问永恒的心弦。」 那些0.3%的未解之谜,化作科学圣殿穹顶的裂隙,漏下让想象力生长的星光。
<hr/>在数据与传说交织的晨昏线,这群穿白袍的吟游诗人始终相信:
每个幽灵故事的尽头,都站着等待被亲吻的真相。
他们不是杀死神秘,而是将潘多拉魔盒改写为星空观测指南——因为最深邃的浪漫,是看清世界依然选择热爱它的全部阴影。
结论
上面举的回答是现在大家在知乎社区里最常见到的拿ai答题的风格,充斥着不明所以的比喻和重点标记,大量不知真假的信息,最让人无奈的是在有些时候这样言之无物的回答可以被顶到最高赞。
原本以为最无奈的是ai被顶在最上面,现在发现更无奈的是你但凡写得有条理一点或者有文采一点(当然我是没啥文采的)就会被鉴ai,很多人不去看ai本质上存在的逻辑问题和事实错误问题,只是单纯看表明鉴ai,这是最尴尬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