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DeepSeek,文科是不是都白学了?

一位著名诗人给DeepSeek下达指令,要求按他过去创作时的心境、情景写一首与其代表作同题的诗歌。一两秒钟之后,诗人眼前一亮,两篇作品难分伯仲。
几位高校退休钓友一直想写一篇《钓友赋》。几个人各显其能,抠破脑袋,终无满意之作。DeepSeek“倏忽而就”,惊呆了这帮“大儒”。他们五体投地,齐道:绝了!
再试试论文写作、文案撰写,DeepSeek也仿佛样样在行。
自DeepSeek出圈以来,几乎所有人都感叹它的语文表达和逻辑推演能力,以普通人的知识储备,似乎无法与之抗衡。
这于人类是福还是祸?有了DeepSeek,文科是不是都白学了?
收藏者
0
被浏览
62

5 个回答

shili LV

发表于 昨天 12:37

水平低的,无论文理工商农医,都白学了。
<hr/>我看到NHS大规模应用ChatGPT看造影结果之后,更加坚信这一点。
因为水平低的就是疯狂搬运、死记硬背、机械重复。
二流程序员/庸医/无脑交易员和傻ber记者/肉喇叭/写没营养的酸文章的没有本质区别,他们能干的,搜索引擎都能干。AI不就是高级搜索引擎吗?
不会真有人觉得自己在高中做的一个毫无成本的决定,就能让自己永生永世都是不可取代的聪明人吧。

steking LV

发表于 昨天 12:49

下士闻 deepseek,大笑之,曰:文科亡矣,身死 ai 之手,为天下笑!
中士闻 deepseek,若存若亡,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ai 必不如我也!且不理会。
上士闻 deepseek,勤而行之,曰:善!吾麾下已有仲达 ChatGPT ,颜良文丑豆包 kimi,今又来一员大将,必将助吾荣登大宝。词藻之华丽,吾不如 ai ,然精神与境界,ai 必不如我。强强结合方为正道。

zh3000 LV

发表于 昨天 13:01

前两天我用deepseek查询资料,在搜索某个问题的时候,deepseek提供了一个量化研究的方法。我对此很感兴趣,于是问他应该如何设计研究方案和使用什么样的研究工具。
然后,deepseek不仅很快就给出了我需要的答案,甚至还贴心的把不同段落进行数据处理所需的代码都写了出来,告诉我直接复制和进行简单调试就可以直接应用。
在AI时代,受到冲击的又岂止是文科?
实际上,正如高考结束后,很多人讨论高考作文的原因,是大众只能讨论作文一样。AI发展到今天能引发这样的关注,也是因为语言大模型带来的通用性,让大众有了低成本使用AI的可能,才会觉得“AI冲击了文科”。但实际上,关注AI久一点应该知道,AI对“文科”的冲击反而“慢”了一拍。
比如在2017年,AI-Math在断网的情况下做高考数学题,就已经考到了100分以上。而同期的另一款机器人Aidam则考到了134分——其做完整张数学试卷仅用时9分47秒。同样一张试卷,6位各地高考状元做题的平均分是135分。
在当时,AI之所以“只能”考这个分数的原因,是AI在语义理解上还存在问题,也就是读不懂题。这也导致,当时的AI在数学、物理等科目中的考试成绩较高,但语文、历史等科目的成绩较低。
但当时我也在问题下面回答过,这对于AI并不是太大的问题,因为只要方向明确,语义理解并不是什么难攻克的方向。在过去几年里,各种语言大模型的发布也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你没有自信高考数学能考到130分以上的话,那么你连八年前的AI都打不过,何况是今天的AI?而当AI补齐了语义理解的短板后,受到影响的又何止是文科?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对AI应用的了解,可能比大部分人都要早一点。尽管我无法从技术层面理解AI是如何工作的,但AI在产业层面的应用我还是清楚的。例如在一些工程设施的维护领域,工人与AI智能设备的结合,就可以大幅提升工作效率——而其代价就是部分工程师以及技术工人出现冗余(直白一点说,就是失业)。在医疗领域,AI审方、辅助诊断等更是早已应用,相当一部分医疗机构也因此缩减了用人计划。更不用说在产业领域,智能技术的加入,能让多少岗位减少用工需求。
而且,我之前还反复强调过这样一个观点,就是不要把“人类有某些功能无法替代”当做免死金牌——固然人类可能有一些功能是AI无法替代的,但AI的应用却可能会通过承担一部分“工作量”的方式缩减工作岗位数量。这就是说,如果某个岗位原本需要100个人,现在这些岗位80%的工作AI可以承担,那就意味着可以裁掉80%的人,让剩下的20%承担“无法替代”的工作。
应该说,几乎所有人都正在受到这场AI变革的冲击。而令人意外的是,这样的情况,麦克卢汉其实早在70年前的《理解媒介》中就有过预言:
由于物理和化学里信息水平的上升,任何东西都可以用作燃料、纤维品或建筑材料了。同样,有了电力技术,一切实物商品都可以借助信息电路,以实物商品的形式被召唤到我们的眼前,信息电路是以所谓自动化和信息检索的有机模式建立起来的。在电力技术条件下,人的全部事务都变成了学习和认识。从我们依然视为“经济”(希腊语的意思是家居环境)的方面来说,这意味着一切职业都成了有薪金的学习,一切形态的财富盖源于信息的运动。求职问题将会困难,寻找财富却相当容易。
“求职问题将会困难,寻找财富却相当容易”,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说在电力时代——或者说信息时代,媒介的发展将打破过去所构建的“稳定”的社会结构。如果依然期待于说读一个具体的专业、从事某个对口的行业,就可以有一个一辈子稳定的工作,将是很难实现的。
说回到这个问题本身,其实一个有写作经验的人,并不会为AI在文学创作上的能力提升感到过度惊奇,因为文学本身也是一门“技术”。只要是“技术”,就可以进行拆解并对其过程进行自动化的处理。早在100多年前,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之“务去滥调套语”一节中就写道:
今之学者,胸中记得几个文学的套语,便称诗人。其所为诗文处处是陈言滥调,“磋跎”、“身世”、“寥落”、“飘零”、“虫沙”、“寒窗”、“斜阳”、“芳草”、“春闺”、“愁魂”、“归梦”、“鹃啼”、“孤影”、“雁字”、“玉楼”、“锦字”、“残更”,……之类,累累不绝,最可惜厌。其流弊所至,遂令国中生出许多似是而非,貌似而实非之诗文。今试举一例以证之。
“荧荧夜灯如豆,映幢幢孤影,凌乱无据。翡翠衾寒,鸳鸯瓦冷,禁得秋宵几度。幺弦漫语,早丁字帘前,繁霜飞舞。袅袅余音,片时犹绕柱。”
此词骤观之,觉字字句句皆词也。其实仅一大堆陈套语耳。“翡翠衾”、“鸳鸯瓦”,用之白香山《长恨歌》则可,以其所言乃帝王之衾之瓦也。“丁字帘”、“幺弦”,皆套语也。此词在美国所作,其夜灯决不“荧荧如豆”,其居室尤无“柱”可绕也。至于“繁霜飞舞”,则更不成话矣。谁曾见繁霜之“飞舞”耶?吾所谓务去滥调套语者,别无他法,惟在人人以其耳目所亲见、亲闻、所亲身阅历之事物,一一自己铸词以形容描写之。但求其不失真,但求能达其状物写意之目的,即是工夫。
其实任何一门技术都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胡适所举的这个例子,完全可以唬住很多不写诗词的人,他们会觉得这样很有文采。但对于有文学创作经验的人来说,则会觉得无甚特色。与之类似,在很多领域里,你认为是常识的东西,稍微露一手,在外人看来就是非常厉害的——比如一些大学阶段的基础高数题,对中小学生来说就是天书,而对大学生来说则很好解答。
实际上,现在AI写的东西,与其说AI本身写的有多么好,不如说绝大多数人既没有较大的阅读量,也没有去学习过写作相关的内容,且可能除了上学写作文之外,也没有文学创作的经历,所以才会惊异于deepseek的能力——与之相对的是,目前有较多写作经验的人(包括作家、文学学者等),则认为deepseek这类AI的能力虽强,却也存在一些不足。
不过,就目前来说,deepseek这类AI展现出来的能力,已经足以替代很多水平一般的文科毕业生了。这也是之前我在回答文科专业选择的时候所说的,文科专业本身的一大问题是太容易“混”,如果你对专业本身没兴趣、也缺乏驱动力,很容易让自己成为一个很“水”的毕业生,这也是文科生就业难的一大根源。
但面对高考数学能考到140多分,写各种文章也不在话下的AI,无论文科理科,其实都应该思考学习的意义。正如前面麦克卢汉所说,“有了电力技术,一切实物商品都可以借助信息电路,以实物商品的形式被召唤到我们的眼前,信息电路是以所谓自动化和信息检索的有机模式建立起来的。在电力技术条件下,人的全部事务都变成了学习和认识”,执着于“文科”还是“理科”,或者是某个具体的专业,最终带来的结果也就只可能是“求职问题将会困难”。
AI技术对于人类而言,绝对是“福”——即便其中有“祸”的因素,但技术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会按其本然的路径延伸。这就如同你可以说枪是一种不好的武器,但无法阻挡人使用枪。在我个人看来,如果“电力技术”时代,人的主要工作就是“学习和认识”的话,那么AI时代的到来会更为强化这一点。只有自己具备更高层次的知识和使用AI的能力,才可能更好地在AI时代生存,这正如这个问题中所示:
几位高校退休钓友一直想写一篇《钓友赋》。几个人各显其能,抠破脑袋,终无满意之作。DeepSeek“倏忽而就”,惊呆了这帮“大儒”。他们五体投地,齐道:绝了!
我说句难听的,几个六七十岁的人了,凑一起抠破脑袋也写不出一篇《钓友赋》,就这个创作能力和鉴赏水平,就别拿出来寒碜“文科”了。

Javabloger LV

发表于 昨天 13:14

有了DeepSeek,文科是不是都白学了?-1.jpg

贴吧看到的,有点逆天。第一,哪个历史系大三学生,去分析奏折的文体特征?花半个月时间准备《春》的诗歌赏析?哪个历史系学生史记要读三年?本科阶段,中国古代史在大一上学期就学完了。大三哪还有通史类型的课给你上啊?
哥们确定不是汉语言文学的吗?不过汉语言大三也没这么低幼的作业吧。
第二,AI说:“我的数据库缺少对气节的量化”,不是老弟,你真的用过AI吗,这么中二,低幼的话能是AI说的吗,你但凡用过一次deepseek,chatgpt,也不可能编出这种话。
还有最后,历史研究被你说成高中生做阅读理解。AI必然是能在文献检索上帮大忙,但大量的古籍都是竖版无标点,影印,模糊残缺。青铜器上的铭文更是重量级,不知道熬走了多少通读古籍文献的老教授。
所以,这个人必然不是历史系毕业想继续历史研究的,也不可能是毕业去初高中教书的,所以大概率是考别的热门专业没考上,调剂去了历史,最后转专业也没通过,只好混日子混个毕业证的。

我有点懒 LV

发表于 昨天 13:28

最近有个段子火了:某网友用国产AI神器DeepSeek写诗,结果被AI生成的句子气到摔键盘——“这货写的诗比我家祖传的《唐诗三百首》还工整,你让我这中文系毕业的怎么混?!”
但笑着笑着就发现不对劲了:当AI随手甩出一句诗词都比中文系教授写的好的话,人类的文学还有必要存在吗?
AI时代,人类还能再诞生出伟大的诗人吗?

有了DeepSeek,文科是不是都白学了?-1.jpg


AI生成图片

我们是不是正在见证人类文明的“工业革命2.0”?
一、AI生成诗词效果

抱着这个疑问,我用DeepSeek帮我写了几句模仿杜甫的诗句,让我们看下DeepSeek生成的诗句效果:

有了DeepSeek,文科是不是都白学了?-2.jpg

额,最近好像确实服务器特别繁忙,没关系,我换个平替的网站……
来看看DeepSeek R1的思考过程和回复:

有了DeepSeek,文科是不是都白学了?-3.jpg


有了DeepSeek,文科是不是都白学了?-4.jpg

贴图字有点小,我把内容结果拷贝出来方便观看:
诗一:《秋戍》
烽燧惊寒夜,边城草木凋。
孤鸿啼断月,老卒拭残刀。
税重田畴废,民饥驿路嚣。
谁闻深殿里,丝竹入云霄?
解读:
此诗模仿杜甫“国破”与“朱门”之对比手法。首联以烽火、边城定调乱世,颔联“孤鸿”对“老卒”,以物喻人暗喻兵燹之痛。颈联直击民生:前句写农事荒废,后句写流民塞道,数字“重”与“饥”如匕首直刺现实。尾联陡然转写宫廷奢靡,未言批判而讽意自现,深得杜诗“诗史”笔力。
有了DeepSeek,文科是不是都白学了?-5.jpg


我用AI根据诗词生成的配图

除了具体的诗句,还有AI自己的解读,我觉得写的真的很棒了,至少对于我一个非文学专业的人士来说,看起来难辨真假。
诗二:《盐井谣》
白发盐丁骨,春深犹负霜。
铁枷磨血渍,官牒索新粮。
稚子拾芦絮,妻孥啜菜汤。
忽闻骢马过,鞭影慑斜阳。
解读:
取法杜甫《三吏》白描技法。全篇无主观评判,却字字泣血:首联“春深”与“负霜”悖论,暗喻苛政甚于寒冬。颔联“铁枷”“官牒”具象化压迫,颈联转写家庭惨状,“芦絮”“菜汤”直追老杜“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之痛。尾联以公差鞭影收束,留马蹄声在斜阳中震颤,深得“语尽而意不绝”之妙。
无论是画面还是意境,都隐约有杜甫的感觉,个别字再调整下就很好了。
诗三:《江楼书怀》
独倚危栏望,乾坤一雁旋。
云低巴峡雨,浪涌楚江船。
故友半为鬼,残生空有年。
忽惊明镜里,积雪满鬓边。
解读:
化用杜甫《登高》苍茫之境。首联“独倚”与“一雁”勾画孤寂,颔联以“巴峡雨”“楚江船”拓展时空,暗藏“漂泊西南天地间”之慨。颈联数字“半”与“空”凿刻时代创痕,尾联忽转对镜惊见白发,将历史沧桑收束于个人镜像,恰似老杜“艰难苦恨繁霜鬓”之凝缩,宏大叙事终归于生命细节。

诗四:《野老叹》
墟里炊烟绝,秋坟鬼火青。
鬻孙偿税吏,剜蕨补衙厅。
豺虎衔婴过,鹧鸪泣血听。
天高闻鼓角,不敢问朝廷。
解读:
效法杜甫超现实笔法揭露现实。首联“炊烟绝”与“鬼火青”并置,已见人间地狱。颔联鬻儿、剜蕨之惨烈,直追“朱门酒肉臭”之极端对比。颈联引入“豺虎衔婴”的魔幻意象,较之老杜“白狐跳梁黄狐立”更具冲击力。尾联“天高”暗讽朝廷装聋作哑,以怯语写悲愤,深得杜诗沉郁顿挫之髓。
从上面的诗句来看,我觉得DeepSeek R1的能力用在诗词领域,还是很能打的。
各位如果想要尝试也可以自己去试试,不过DeepSeek 最近访问压力太大,可能会出现我第一次尝试的“服务器繁忙”的情况,如果碰到这个问题,我个人建议可以选择分流网站去体验。
二、如何看待

DeepSeek写诗的三板斧是真的能打,可以说做到了量产普通诗人的水平,能够吊打普通吃瓜群众的文学造诣。
而在时间上,用DeepSeek三分钟就能刷出30首五言绝句,普通人很可能憋了三十分钟也只能写出“啊!大海啊!全是水!”这种打油诗,AI在文字生成方面的能力毋庸置疑。

有了DeepSeek,文科是不是都白学了?-6.jpg


我用AI生成配图

这会造成什么影响?
以前写诗得饱读诗书,先啃《文心雕龙》,现在只要会打字就能当“赛博李白”。
AI带来的冲击波会对文字生产行业造成地震。
那么,在AI时代,伟大的人类诗人会就此灭绝吗?文科是不是都白学了?
我觉得不是的。
AI固然强大,但是人类自主意识的智慧火花才能诞生有情感共鸣的精品。
AI的原理还是文字的概率输出,推理模型可以模仿人类的思路进行检查和完善,但是它并不具备人类对生活的体验,对周边环境的情感共鸣,看AI作品的时间久了,我们是可以看出人类作品和AI作品的区别。
AI就是工具,它不能代替创作者本身。
在未来,人类和AI共同创作才是正确的方向。
回到DeepSeek写诗这件事情上来,我认为AI能够写出及格线水平以上的诗,本质是文学平权运动。
普通人也能体验“李白附体”的快乐,但真要写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神作,还得靠人类独有的生活体验。
就像手机让全民成为摄影师,但全场只有埃文·武奇(Evan Vucci)拍出了川普的这张传奇照片:

有了DeepSeek,文科是不是都白学了?-7.jpg

好用的工具除了降低门槛,更加能够提高上限。
那我们普通人应该怎么利用好这个工具呢?
就拿DeepSeek写诗来说,我们可以有了基本的想法后,用DeepSeek生成100个开头,给你灵感,你挑最炸的那个接着写,动用你的智慧,引导AI往你想要的方向写。
人类与AI共同合作,才能产生更加优秀的作品。
DeepSeek再牛,写出的诗也是大数据缝合怪。就像用美颜相机拍不出《蒙娜丽莎》,算法生成的“完美押韵”永远带不来“举头望明月”的乡愁。
记住创作者和创作工具的区别,在于我们能够有突破想象的创造力。
最后说句扎心的大实话:
与其担心被AI抢饭碗,不如警惕自己活成“人形AI”。
当打工人每天复制粘贴周报时,可能还没DeepSeek写得真情实感。
真正的危机从来不是机器像人,而是人活的像机器。
<hr/>PS:本文由我与DeepSeek共同创作完成,我修改了60%左右的文字内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