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用deepseek查询资料,在搜索某个问题的时候,deepseek提供了一个量化研究的方法。我对此很感兴趣,于是问他应该如何设计研究方案和使用什么样的研究工具。
然后,deepseek不仅很快就给出了我需要的答案,甚至还贴心的把不同段落进行数据处理所需的代码都写了出来,告诉我直接复制和进行简单调试就可以直接应用。
在AI时代,受到冲击的又岂止是文科?
实际上,正如高考结束后,很多人讨论高考作文的原因,是大众只能讨论作文一样。AI发展到今天能引发这样的关注,也是因为语言大模型带来的通用性,让大众有了低成本使用AI的可能,才会觉得“AI冲击了文科”。但实际上,关注AI久一点应该知道,AI对“文科”的冲击反而“慢”了一拍。
比如在2017年,AI-Math在断网的情况下做高考数学题,就已经考到了100分以上。而同期的另一款机器人Aidam则考到了134分——其做完整张数学试卷仅用时9分47秒。同样一张试卷,6位各地高考状元做题的平均分是135分。
在当时,AI之所以“只能”考这个分数的原因,是AI在语义理解上还存在问题,也就是读不懂题。这也导致,当时的AI在数学、物理等科目中的考试成绩较高,但语文、历史等科目的成绩较低。
但当时我也在问题下面回答过,这对于AI并不是太大的问题,因为只要方向明确,语义理解并不是什么难攻克的方向。在过去几年里,各种语言大模型的发布也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你没有自信高考数学能考到130分以上的话,那么你连八年前的AI都打不过,何况是今天的AI?而当AI补齐了语义理解的短板后,受到影响的又何止是文科?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对AI应用的了解,可能比大部分人都要早一点。尽管我无法从技术层面理解AI是如何工作的,但AI在产业层面的应用我还是清楚的。例如在一些工程设施的维护领域,工人与AI智能设备的结合,就可以大幅提升工作效率——而其代价就是部分工程师以及技术工人出现冗余(直白一点说,就是失业)。在医疗领域,AI审方、辅助诊断等更是早已应用,相当一部分医疗机构也因此缩减了用人计划。更不用说在产业领域,智能技术的加入,能让多少岗位减少用工需求。
而且,我之前还反复强调过这样一个观点,就是不要把“人类有某些功能无法替代”当做免死金牌——固然人类可能有一些功能是AI无法替代的,但AI的应用却可能会通过承担一部分“工作量”的方式缩减工作岗位数量。这就是说,如果某个岗位原本需要100个人,现在这些岗位80%的工作AI可以承担,那就意味着可以裁掉80%的人,让剩下的20%承担“无法替代”的工作。
应该说,几乎所有人都正在受到这场AI变革的冲击。而令人意外的是,这样的情况,麦克卢汉其实早在70年前的《理解媒介》中就有过预言:由于物理和化学里信息水平的上升,任何东西都可以用作燃料、纤维品或建筑材料了。同样,有了电力技术,一切实物商品都可以借助信息电路,以实物商品的形式被召唤到我们的眼前,信息电路是以所谓自动化和信息检索的有机模式建立起来的。在电力技术条件下,人的全部事务都变成了学习和认识。从我们依然视为“经济”(希腊语的意思是家居环境)的方面来说,这意味着一切职业都成了有薪金的学习,一切形态的财富盖源于信息的运动。求职问题将会困难,寻找财富却相当容易。 “求职问题将会困难,寻找财富却相当容易”,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说在电力时代——或者说信息时代,媒介的发展将打破过去所构建的“稳定”的社会结构。如果依然期待于说读一个具体的专业、从事某个对口的行业,就可以有一个一辈子稳定的工作,将是很难实现的。
说回到这个问题本身,其实一个有写作经验的人,并不会为AI在文学创作上的能力提升感到过度惊奇,因为文学本身也是一门“技术”。只要是“技术”,就可以进行拆解并对其过程进行自动化的处理。早在100多年前,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之“务去滥调套语”一节中就写道:今之学者,胸中记得几个文学的套语,便称诗人。其所为诗文处处是陈言滥调,“磋跎”、“身世”、“寥落”、“飘零”、“虫沙”、“寒窗”、“斜阳”、“芳草”、“春闺”、“愁魂”、“归梦”、“鹃啼”、“孤影”、“雁字”、“玉楼”、“锦字”、“残更”,……之类,累累不绝,最可惜厌。其流弊所至,遂令国中生出许多似是而非,貌似而实非之诗文。今试举一例以证之。
“荧荧夜灯如豆,映幢幢孤影,凌乱无据。翡翠衾寒,鸳鸯瓦冷,禁得秋宵几度。幺弦漫语,早丁字帘前,繁霜飞舞。袅袅余音,片时犹绕柱。”
此词骤观之,觉字字句句皆词也。其实仅一大堆陈套语耳。“翡翠衾”、“鸳鸯瓦”,用之白香山《长恨歌》则可,以其所言乃帝王之衾之瓦也。“丁字帘”、“幺弦”,皆套语也。此词在美国所作,其夜灯决不“荧荧如豆”,其居室尤无“柱”可绕也。至于“繁霜飞舞”,则更不成话矣。谁曾见繁霜之“飞舞”耶?吾所谓务去滥调套语者,别无他法,惟在人人以其耳目所亲见、亲闻、所亲身阅历之事物,一一自己铸词以形容描写之。但求其不失真,但求能达其状物写意之目的,即是工夫。 其实任何一门技术都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胡适所举的这个例子,完全可以唬住很多不写诗词的人,他们会觉得这样很有文采。但对于有文学创作经验的人来说,则会觉得无甚特色。与之类似,在很多领域里,你认为是常识的东西,稍微露一手,在外人看来就是非常厉害的——比如一些大学阶段的基础高数题,对中小学生来说就是天书,而对大学生来说则很好解答。
实际上,现在AI写的东西,与其说AI本身写的有多么好,不如说绝大多数人既没有较大的阅读量,也没有去学习过写作相关的内容,且可能除了上学写作文之外,也没有文学创作的经历,所以才会惊异于deepseek的能力——与之相对的是,目前有较多写作经验的人(包括作家、文学学者等),则认为deepseek这类AI的能力虽强,却也存在一些不足。
不过,就目前来说,deepseek这类AI展现出来的能力,已经足以替代很多水平一般的文科毕业生了。这也是之前我在回答文科专业选择的时候所说的,文科专业本身的一大问题是太容易“混”,如果你对专业本身没兴趣、也缺乏驱动力,很容易让自己成为一个很“水”的毕业生,这也是文科生就业难的一大根源。
但面对高考数学能考到140多分,写各种文章也不在话下的AI,无论文科理科,其实都应该思考学习的意义。正如前面麦克卢汉所说,“有了电力技术,一切实物商品都可以借助信息电路,以实物商品的形式被召唤到我们的眼前,信息电路是以所谓自动化和信息检索的有机模式建立起来的。在电力技术条件下,人的全部事务都变成了学习和认识”,执着于“文科”还是“理科”,或者是某个具体的专业,最终带来的结果也就只可能是“求职问题将会困难”。
AI技术对于人类而言,绝对是“福”——即便其中有“祸”的因素,但技术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会按其本然的路径延伸。这就如同你可以说枪是一种不好的武器,但无法阻挡人使用枪。在我个人看来,如果“电力技术”时代,人的主要工作就是“学习和认识”的话,那么AI时代的到来会更为强化这一点。只有自己具备更高层次的知识和使用AI的能力,才可能更好地在AI时代生存,这正如这个问题中所示:几位高校退休钓友一直想写一篇《钓友赋》。几个人各显其能,抠破脑袋,终无满意之作。DeepSeek“倏忽而就”,惊呆了这帮“大儒”。他们五体投地,齐道:绝了! 我说句难听的,几个六七十岁的人了,凑一起抠破脑袋也写不出一篇《钓友赋》,就这个创作能力和鉴赏水平,就别拿出来寒碜“文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