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 国内火国外冷,面临四重质疑,是技术奇迹还是饥饿营销?

北京时间3月6日凌晨,国内AI技术团队Monica在X平台用英文发布了通用AI Agent——Manus,似乎试图通过“出口转内销”引发“DeepSeek效应”,即先在海外掀起热潮,再席卷国内市场。
Manus发布后,大量中文自媒体迅速关注,部分用词还特别夸张——“惊艳全球”“国运级别成就”,热度也迅速蔓延。
一时间,全网都在求邀请码,以至于邀请码一度炒到了数万元。对此,不少人质疑,Manus与其说是技术奇迹,不如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稀缺性炒作。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每经记者”)注意到,尽管国内的讨论热火朝天,Manus在国外科技圈却鲜有波澜。尽管Manus澄清称,采用邀请制完全是因为服务器容量不够,但也并未很好地平息争议。
除了对宣传方式的质疑,还有用户对Manus的技术提出了疑问,认为没有新意,更像是一个“超级缝合怪”,而且算力成本过高,并不能支持真正的通用。对此,有业内人士对每经记者称,封装套壳大模型形成产品,也是有商业价值的。毕竟要自己做大模型,所花费的财力不是一般公司能够承受的。

Manus 国内火国外冷,面临四重质疑,是技术奇迹还是饥饿营销?-1.jpg
收藏者
0
被浏览
144

5 个回答

88h8 LV

发表于 2025-4-7 15:17:52

Manus是由http://Monica.im团队重磅推出的全球首款通用型Al Agent,能独立思考、规划和执行复杂任务,直接交付完整成果。一经发布,AI圈立马炸锅了。 "Manus" 是一个拉丁词,意思是“手”,对,它是大模型语言的手,有了它才有让模型真正的为我们工作的路径。

Manus的设计理念是“知行合一",基于智能化手段扩展人类能力,成为人类的智能伙伴。目前,Manus仍处于内测阶段,需要使用邀请码登录使用。某鱼的邀请码一个已经卖到了好几万,可见有多火爆。


Manus 国内火国外冷,面临四重质疑,是技术奇迹还是饥饿营销?-1.jpg


官网有很多案例重播演示,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Manus 国内火国外冷,面临四重质疑,是技术奇迹还是饥饿营销?-2.jpg



今天终于爽姐终于拿到Manus邀请码了,凌晨一点多了,爽姐熬夜赶紧实操测试一波,给大家汇报一下。
实测1:帮我搜索“”爽姐聊AI”

不但把爽姐的知乎账号搜索到了,更惊喜的是居然将知识星球和小报童专栏搜搜集到了。


Manus 国内火国外冷,面临四重质疑,是技术奇迹还是饥饿营销?-3.jpg



更加惊喜的是居然还找到了相关飞书信息源,直接打开就是飞书知识来源地址。


Manus 国内火国外冷,面临四重质疑,是技术奇迹还是饥饿营销?-4.jpg



实测2:生成一个 00 后喜欢玩的游戏,让他自己思考 00 后喜欢玩什么



Manus 国内火国外冷,面临四重质疑,是技术奇迹还是饥饿营销?-5.jpg


游戏通过特质卡、游戏类型卡、情境卡、挑战卡和反思卡五种卡牌类型,以及热身、主题讨论、创意挑战、深度反思和总结五个游戏环节,帮助玩家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的游戏偏好,并思考这些偏好背后的原因和价值观。
游戏包中包含了所有必要的文件,从研究资料到卡牌内容,从游戏规则到制作指南,您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打印制作实体卡牌,或使用线上方式进行游戏。
案例回放:https://manus.im/share/qEXsHlHBTfaSoKT6BNW8G1?replay=1

实测3:生成一个可以换脸换服装换产品的视频工具,并部署


Manus 国内火国外冷,面临四重质疑,是技术奇迹还是饥饿营销?-6.jpg


案例回放:https://manus.im/share/TikpRRYGNlapTlH1K2cBCs?replay=1
能自动完成换脸、换服装和换产品的视频工具开发,以及部署。
实现三个主要功能:


  • 换脸功能:上传源图像(提供人脸) 和目标图像(被替换的人脸),系统会自动进行人脸替换。
  • 换服装功能:上传模特图像和服装图像,系统会自动将服装应用到模特身上。
  • 换产品功能:上传原始图像并输入描述要替换成的内容,系统会根据描述替换图像中的产品或背景。
我们打开看下网站效果:


Manus 国内火国外冷,面临四重质疑,是技术奇迹还是饥饿营销?-7.jpg


Manus 国内火国外冷,面临四重质疑,是技术奇迹还是饥饿营销?-8.jpg


Manus 国内火国外冷,面临四重质疑,是技术奇迹还是饥饿营销?-9.jpg



虽然实测换脸和换服装效果还有待改进,但是这页面效果看着还是不错的吧。前端开发的小伙伴们,是不是该有危机感了。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

阿怪 LV

发表于 2025-4-7 15:30:09

技术含量不高,被盲目跟风炒作起来的,尽早消停得好,这要是南去照Deepseek宣扬,就是业内的耻辱。

雪落 LV

发表于 2025-4-7 15:45:04

这是一个火得莫名其妙,又突然冷得意料之中的产品。
要是美股科技七子都像他那样,该有多令人快乐。
而随着我们科技创新越来越被国际认可,相信这个快乐很快就可以看到了。
希望到时候某个黄毛不会喊着让科技七子喝点消毒水之类令人快乐的言语。

非鱼 LV

发表于 2025-4-7 15:56:47

Manus这事儿,从目前互联网上来看,主要是国内自媒体吹得天花乱坠,“国运级成就”“惊艳全球”这种词都敢往上怼,结果国外科技圈一脸懵:YouTube视频5万播放量,评论不到200条,X平台35万浏览却只有430条评论,连老外都不怎么吐槽了。
特别是邀请码这事,被炒到数万元,多少有些被深化了,你说没有炒作都不太相信。
技术方面更搞笑:网上测试博主已经有人在吐槽它就是个“超级缝合怪”,把别人家的模型打包成自家产品,金融分析还得靠人工擦屁股,和宣传的“全自动”差了十万八千里。更扎心的是算力成本,普通人玩不起。
说到底,这场狂欢有点像刻意制造一样,国内噼里啪啦热闹非凡,国外连个火星子都没溅起来。目前来看,Manus想要普及,任重而道远
话说这些离普通人有些远,25年如何用AI搞钱才是热门话题
我是大全,之前是一名大厂的P8级程序员,我也计划着干一辈子程序员的,为了工作经常996加班加点,可才35岁,就被裁员失业了,这两年大环境不好,经济下行,就业形势极其不乐观。
十多年一直拼命做代码搞技术,日夜不分,早起晚睡。我以为自己到了事业上升期,35岁正是该大展拳脚的时候,结果突然被公司裁掉,原因是项目难以为继,整个部门都要优化。
面临每月几万房贷压力,和即将出生的小宝,我才痛定思痛,打工不可能永远打工的,而且职场收入肯定有天花板,一定要为自己工作。
趁着AI风起,23年11月正式入局AI自媒体,开始做副业打造个人IP,不到4个月涨粉5万多,现在全网累计500万+阅读量,通过做自媒体养活了自己和家人,确实比上班强不少,目前全职All in AI中。
大全目前专注于小白 AI 入门领域的研究,为了让更多的人在大全这里掌握 AI 的能力,在已经到来的AI时代不掉队,不被AI淘汰,
分享给大家从 0 到 1 入门 AI,ChatGPT/DeepSeek等知识的系统性教程,0基础的小白也可以学会,有基础的小伙伴也可以学到进阶的知识,这里全部免费送给大家:
大全Prompt:都是干货!超全 AI 入门, ChatGPT 资料分享!大全的愿景是成为 AI 的布道者,带领 10 万小白入门 AI。关注  @大全Prompt 带您 AI 入门。
最后,祝大家都能寻得可以全身心投入的事情,生活愉快!有收获的话给我点个赞呀~

小鸭影艺 LV

发表于 2025-4-7 16:09:24

国内火国外冷,Manus遭四重质疑:是技术奇迹还是饥饿营销?

每经记者 岳楚鹏  郑雨航    每经编辑 兰素英   
北京时间3月6日凌晨,国内AI技术团队Monica在X平台用英文发布了通用AI Agent——Manus,似乎试图通过“出口转内销”引发“DeepSeek效应”,即先在海外掀起热潮,再席卷国内市场。
Manus发布后,大量中文自媒体迅速关注,部分用词还特别夸张——“惊艳全球”“国运级别成就”,热度也迅速蔓延。
一时间,全网都在求邀请码,以至于邀请码一度炒到了数万元。对此,不少人质疑,Manus与其说是技术奇迹,不如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稀缺性炒作。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每经记者”)注意到,尽管国内的讨论热火朝天,Manus在国外科技圈却鲜有波澜。尽管Manus澄清称,采用邀请制完全是因为服务器容量不够,但也并未很好地平息争议。
除了对宣传方式的质疑,还有用户对Manus的技术提出了疑问,认为没有新意,更像是一个“超级缝合怪”,而且算力成本过高,并不能支持真正的通用。对此,有业内人士对每经记者称,封装套壳大模型形成产品,也是有商业价值的。毕竟要自己做大模型,所花费的财力不是一般公司能够承受的。

Manus 国内火国外冷,面临四重质疑,是技术奇迹还是饥饿营销?-1.jpg

质疑一:邀请码机制是精心策划的营销?

Manus大火,不只是吸引了媒体,还吸引了科技巨头们。每经记者在探访初创公司蝴蝶效应(注:有市场消息称,Manus是由蝴蝶效应研发的产品)期间,就偶遇了一位来自国内头部科技企业的人员。
该人士告诉记者,高层已经下了“命令”,必须与蝴蝶效应方面接洽,所以自己和同事们这两天都在想方设法联系蝴蝶效应公司的人。
但有人认为,Manus的发布是一场提前策划的营销,因为大量自媒体在相似的时间使用了相似的内容对Manus进行了宣传。而且,部分自媒体的宣传用词特别夸张。
有科技博主认为,Manus的传播堪称移动互联网的经典模版复现:邀请码饥饿营销+KOL尖叫体测评+借势其它明星产品(这次是绑定 DeepSeek)。
每经记者注意到,在这些自媒体中,确实有人提到,是受公司邀请进行测试的。不过,也有科技博主表示,就他所知,头部博主并没有收钱。
Manus官方也解释称,之所以采取邀请码机制,是因为服务器容量有限,不得已而为之,服务器资源完全是按照在行业里发一个demo的水平来准备的,不曾想到会引起如此大的波澜。
实际上,每经记者注意到,OpenAI和微软的AI搜索功能在最初之时也是采用的邀请制。

Manus 国内火国外冷,面临四重质疑,是技术奇迹还是饥饿营销?-2.jpg

质疑二:墙内开花,墙外为何不香?

每经记者还发现,Manus在国外的热度并没有这些自媒体所吹捧的那么高,虽然也有少量外国用户在网上求Manus的邀请码,但大部分是中文用户在讨论。
截至发稿,Manus在YouTube上的发布视频观看量为5.1万次观看,仅181条评论。在X上的发布推文浏览量35万次,但仅有430条评论。热度并不像中文互联网上讨论的这么高。
对于Manus在国内国外“两重天”的分化表现,有业内人士是这样对每经记者解释的:可能是没有找到国外的KOL支持,如果产品没有KOL关注,热度就是起不来。
有知情人士对记者透露,Manus团队在国内的公关支持是由蓝色光标负责的,他们就是主做KOL的,可能这就是国内热度起得快的原因。
然而,蓝色光标向每经记者回应,公司相关团队未曾参与这次事件的策划和执行,目前与Manus团队尚未有基于营销推广层面的联系。
Manus官方也称,他们从未投入任何市场推广预算。
此前,Manus的官方X账号(@ManusAI_HQ)被短暂冻结。之前加密货币市场出现了Manus同名加密货币,并且波动极大,有网友怀疑是Manus团队下场割韭菜。但该账号已于3月8日恢复正常。Manus首席科学家和联合创始人季逸超第一时间公布了这一消息,并重申:“Manus从未参与任何加密货币项目、代币发行、区块链首发等。任何有相近名称的虚拟货币,其声称与我们有关的提法都是虚假的。”
质疑三:算不上创新技术?

除了营销,外界对Manus的产品也有疑问。
有内测用户反馈,Manus的金融分析模块依赖单一数据源,复杂任务仍需人工干预,与官方宣称的“全自主”不符,“工程优化远未达到宣传水平”。所谓的通用能力在单项上的表现并不能与其他专项Agent媲美。
另外,有人认为,Manus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算不上是创新技术。例如,名为@aigclink的用户称,Manus从能力上看,就像compute use+虚拟机+artifacts+内置一批Agent的综合产物。

Manus 国内火国外冷,面临四重质疑,是技术奇迹还是饥饿营销?-3.jpg

根据国信证券电话会的说法,腾讯5月份会推出一个和Manus类似的产品,字节和阿里也会有类似的产品发布。
就在今天,开源模型中也出了一款号称Manus开源版的OpenManus。不过,这个项目质量不是很高,据体验者报告,生成速度不快,更像是之前OpenAI的operator开源版本Open operator。而Manus是在云端服务器上操作。
但哈希增长(HashMatrix)的联合创始人庞舜心并不认可“Manus没有深厚技术壁垒”这一说法。他认为,产品虽不是100%像demo那么好,但依旧让他佩服。“从monica到manus是量变到质变,是产品从堆砌走向品质。产品是有用的技术。

Manus 国内火国外冷,面临四重质疑,是技术奇迹还是饥饿营销?-4.jpg

华泰证券研报称,Manus AI底层由多模型驱动,通过高效的工程化编排,有效满足了Agent交互过程中的规划、自主、准确三大核心需求,标志着Agent应用实现Action环节的关键突破。
有不愿具名的AI界业内人士向每经记者表示,封装套壳大模型形成产品,也是有商业价值的。毕竟要自己做大模型,所花费的财力不是一般公司能够承受的。“普通人搞不清楚,一看到封装就觉得有毛病。大模型就那么几家,不封装应用也没法做,”他表示。
他同时提到,AI Agent可以封装调用其他的模型,这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封装了别家的模型,却当成自己的来宣传,就是涉及道德问题。
对此,Manus的创始人肖弘在几天前的播客访谈里也曾提到,未来模型技术并不一定会成为技术壁垒,相反,品牌才是护城河。因为,未来有一天模型放缓后,不同模型之间的差异不会那么大。对于独立开发者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关注用户,然后相信别人的模型。
质疑四:算力成本过高,不能实现真正的通用?

有程序员表示,Manus现在呈现出来的工作流程,成本难以想象,并不能实现真正的通用。

Manus 国内火国外冷,面临四重质疑,是技术奇迹还是饥饿营销?-5.jpg

网传Manus一次任务就需要消耗2美元,而类似于Manus的编程特化版Agent Devin的月订阅价格是500美元。
近日OpenAI被曝计划推出的“博士”级别的Agent每月收费可能高达2万美元,主要面向希望补充软件工程师或医学研究人员的用户,尤其是愿意为大规模自动化支付高价的企业客户;可用于软件开发的Agent每月收费1万美元;面向“高收入知识工作者”的Agent每月收费2000美元。
之所以这么贵是因为Token消耗问题,参考DeepSeek的API文档中给出的标准:1个英文字符约等于0.3个Token。1个中文字符约等于0.6个Token。如果是以DeepSeek-R1为基底的Agent,每百万Token输出的价格为2.19美元。单次命令响应的输出消耗在1000个Token左右(即回答一个难度适中的数学问题),而有科技博主推测Manus一次复杂任务就会消耗百万Token甚至更高。
如果按照目前的算力消耗数据和其他竞品的价格横向对比,Manus这样的消耗也只能是企业用户能够承受,普通用户可能消费不起。
而每经记者在试用Manus时就体验到了算力不足的问题。由于服务器资源的紧张,任务多次中断,错误信息显示为服务器负载过高。

Manus 国内火国外冷,面临四重质疑,是技术奇迹还是饥饿营销?-6.jpg

记者就算力消耗问题询问了Manus团队,但暂未得到回应。有业内人士也对每经记者表达了对其算力成本的担忧,认为就Manus目前的状态,大规模商业化可能还比较遥远。
不过,中泰证券认为,Manus或将标志着通用Agent商业化元年到来。Agent瞄准和替代的绝不仅是传统软件市场,而是以万亿美元计的服务市场。通过将服务转化为软件(Service-as-a-Software)的模式Agent为代表的应用模式将创造远超传统软件的价值量。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