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律师不承认法律是受人工智能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

为什么很多律师不承认法律是受人工智能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
收藏者
0
被浏览
89

5 个回答

Javabloger LV

发表于 2025-4-7 15:39:57

法官们好歹还可以用AI帮忙写组织要求的稿子。
律师,用AI给孩子辅导下小学奥数还得重新把答案算一遍,发现AI又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yoogoo LV

发表于 2025-4-7 15:51:49

一个冷知识,AI看CT、核磁片子已经十年了,十年前AI看片子的准确率就超过人类医师了,你见过AI签字的吗?
对于需要担责的工作来说,技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替代不了工作本身。
在浙大二院放射科,钱报记者围观了医生借助AI读片的全过程:放射科王启苑医生点开一份包含374幅图像的胸部CT,系统中的AI程序秒读出9个结节、5处炎症和6个骨折,其中1个是高危结节。
她把鼠标移到高危结节处,屏幕马上显示了它的位置、大小和恶性概率(89%),“AI可以快速精准地发现几乎全部结节,并根据大小、密度、形态等辨别结节的危险程度,我们再在AI的基础上读片、写报告,工作效率和准确率就高多了。”
余日胜说:“人眼识别5毫米以下的结节就很吃力了,但AI可以精准到1~2毫米,我们科室现在设置的层厚是1.5毫米。”
他记得,曾经一位肺癌术后肺转移的患者带着外院的报告来就诊,报告提示2个转移灶,临床医生建议射频治疗。但浙大二院的胸部CT检查经AI读片后发现了6个转移灶,这种情况不适合射频治疗,需要考虑化疗或靶向、免疫治疗,“AI能辅助影像医生给临床提供更准确有力的诊断,尤其能帮助到经验相对欠缺的低年资医生。”
2015年,浙大二院率先引进AI智能读片系统,之前一个医生平均每天看53个患者的胸部CT片子,现在数量翻了一番,去年疫情感染高峰最高时达到180个患者。
余日胜说,除了省级三甲医院,如今不少县级医院也配备了这套系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医疗资源不足的难题,推动了医疗服务的同质化。

码农奶爸学AI LV

发表于 2025-4-7 16:03:00

昨天看了一个律师分享的他们律所近期办理的一个帮某个强奸案涉案人的委托人争取无罪的案例。在那个分享里,我印象最深的倒不是过程中的各种细节,而是律师在讲案子的时候经常说“这个方面的东西我不能说的太细,因为可能会助长诬告的风气”、“这个重点涉及警方侦办的流程,我不能说的太具体,否则有些真正的人可能会根据这些细节来故意设计案件”…… 总之在整个案子的分享里,这个律师有将近1/4的时间都在尽可能的回避各种细节。
因为我是你家里人也是在做法律工作的,所以我也知道他讲的东西并不是故弄玄虚。现实的确是这么回事儿,在刑事案件里,很多案件的辩护都是要靠经验来完成的,绝不是拿着一本法条来对一对,就知道怎么做的。先是案件如此,其他领域的很多案件也都差不多,一个人首先要对整个法律侦办的过程特别熟悉,才能够拿出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案。
这样对于Ai来说就天然存在着一个问题——那些案件侦办的流程和细节能不能向Ai开放(这里说的AI是通用型的、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AI,而不是各个系统内部自己办公用的AI)?如果能,那么就会出现像前面那个律师说的,Ai就必须掌握很多的法律细节和办案细节,这种东西一旦被系统之外的人所掌握很可能有很多负面的后果——针对现有法条和侦办流程的漏洞,他们不仅能够更从容的进行犯罪,而且还能够更容易逃脱法律的制裁。但如果你不像AI开放,那AI就是一个死读法条的学生,只不过是学习的能力强一点、读的书多一点而已。但这种死读法条很难去处理具体案件。
这也是在律师系统里,有很多公检法系统出身的律师的原因。尤其是在刑事案件里,一个有长期侦办经验的老刑警转行做律师,他能提供的建议比普通的只有律师经验的律师会更可靠一些。当然这种刑警出身做的律师也有可能面临专业水平不是很高的问题,但这可以通过与其他律师进行配合沟通来解决。
所以说在这个系统里,人所起到的作用就是依靠职业规范来约束系统的运行。也就是说律师和具体的公检法系统的人员,一方面要对整个流程和细节熟悉,但一方面又要恪守职业道德,不能把这些细节透露给其他人,以免出现各种麻烦。如果AI必须要介入法律工作,那最有可能的是律师系统、公检法系统各有一套自己的AI,这个AI可以用来处理系统内部的事情,但是只对系统内部的人开放,普通人无法通过通用型的AI来获取这些案件里的细节。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作为并不具备法律地位的人,他是无法承担泄密可能导致的各种责任的。
另外就是法律的运行很多时候都要依靠经验,而经验是建立在人类社会的生活共识基础之上的。比如在涉及热情淫秽物品的案件里,如何界定色情隐含物品就是一个非常依赖经验的事情。比如在文学史上非常著名的《洛丽塔》,在刚出版的时候就在美国认定了是淫秽物品而予以了各种处罚措施。但后来在一些人的辩护下,《洛丽塔》又被取消了这种认定。
显然,要界定一个小说到底是不是色情,一方面要求律师本人要有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乃至能掌握一些文学理论(无论中外对于色情作品的认定都有一个标准,就是看作品中的色情描写是否是出于艺术作品的表达需要),另一方面,“色情”很多内容是事关人的具体生活的,以及人作为一个生物体所需要有的身体经验,如果律师不具备这方面的经验,很多东西也很难做出判断。这些东西显然也不是Ai所能具备的。
当然,通用型AI未来做一些简单的法律咨询,处理一些文书工作或者写一些起诉书之类的东西都是没有问题的。在现在的律所里,有一些新人或者水平一般的律师做的就是这方面的工作。未来AI如果能继续发展,这些岗位的确有可能消失,而专业的律师则可以依靠AI来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但要是从这个角度上说,未来受AI影响的其实并不仅仅是法律行业,任何行业都有可能面临这样的冲击,甚至很多现在看似有高技术壁垒的行业受到的冲击可能更大。比如以前很多专业设备的检修必须依靠有丰富经验的技术工人来完成,但是现在就可以通过安装各种传感器再加上AI系统的判断,来对一个更大的区域进行维护。以前可能是需要1000人的技术团队才能做的东西,现在可能三五十个人就可以了。还有大众更熟悉的无人驾驶,如果无人驾驶技术真的能够成熟,那影响的将是数千万的出租车司机的营生,以及驾校和围绕出租车司机产生的整个生态。而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出租车司机的数量都远比律师要多的多的多。
人工智能未来肯定是会改变很多东西的,而且几乎所有行业都会首其影响,但不同的行业也肯定会有自己的应对之道。把“受影响”等同于“被取代”本身就是非常单极化的思维,也完全忽视了人类作为一个组织体的复杂性。

十一月末 LV

发表于 2025-4-7 16:15:40

对于刑事案件来说影响确实不算太大。
最近我有两个案子,客户可能都是做it相关工作的,所以很喜欢使用ai搜索网上的信息。
客户1是个反面教材。案件大概是卖假戴森吹风机,涉嫌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客户搜索了网上的信息,告诉我两个情况:1、类似案件在上海很多取保的案例。2、2022年后判例明显变少,应该是不再入刑了。要求我以上述理由申请取保。
???我答复如下:1、上海的情况是不能直接在北京套用的。比如苏州的醉驾案件基本都是缓刑,北京有几个?2、22年后判例变少,是因为裁判文书不强制上网了,不是案子变少了,是不公开了。
客户1表示不信。
此外,警方联系说要退赔,退赔的对象是消费者。我说这个思路不对,作为侵犯知识产权类犯罪,受害方是商标所有权人,跟消费者没关系。一个假货卖一千多,涉案金额几十万,退赔了对量刑也没有影响。
客户1表示不信。
真的……心累。后来因为我不肯按照客户要求做,警察也给客户推荐了一个律师,于是我被暂停了。
第二个客户正好在我被客户1暂停之后联系了我,财务人员被卷进了高管的职务侵占罪。
这里就想起了另一个刑事律师不容易被ai取代的理由了,因为ai不能去看守所会见……
客户2也是搜索了很多信息,其中确实提到了一个我之前没注意的问题。职务侵占罪之前按照司法解释的立案标准是6w,后来最高检和公安部出了个规定,立案标准改成了3w。因为我没接触过实际金额这么低的案件(这种情况建议直接退赔了就行,别找律师了,冤得慌),所以确实忽略了这一点。
经过了认认真真的会见和沟通过程,给当事人梳理了案件相关事实,做了应对讯问的培训,10天左右就取保了。
第二天,我得到了客户1的亲属被批捕的消息。
客户1不是直接来找我委托的,看中的是我老板,所以可能沟通和信任的基础就不是那么牢。不知道后续是否还能介入这个案子,能的话再更新吧。

abc LV

发表于 2025-4-7 16:25:10

因为本来就不是啊。
人工智能在法律行业的弊端太明显了:一是不懂人性,二是数据库受到牵掣,三是我国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先说第一点:人工智能不懂人性。
在许多法律咨询、法律文书的书写制作等过程中,律师不能仅仅听当事人的表面陈述,还要听得懂潜台词,能通过表面的信息了解当事人的真实需求,并通过恰当的方式引导当事人梳理自己的诉求,刨除掉不合理的部分或者尽量让不合理的部分合理合法化。这些人工智能懂吗?
有些合同中,为了让双方的条款看起来平衡,律师会添加一些似乎无用的条款,但合同双方心里会好受些,不然一份合同三分之二都是“甲方不得如何如何”“乙方有权如何如何”,甲方肯定会超级不爽,甚至有可能会谈崩。
在法律业务办理过程中,很多当事人是会说谎的,人工智能能有效识别谎言并判断谎言对业务的具体影响吗?
刑法有个原则是罪责刑相适应,在司法实践中,检法人员通常会通盘考虑案情,在没有从轻减轻或者从重加重情形的情况下,引用该原则调整量刑,这个法与情的综合考虑人工智能目前能做到吗?
再说第二点:数据库受到牵掣。
首先,我们国家是成文法国家,但除了法律法规外,还有大量的司法解释、实施细则以及相关公检法机关内部的文件以及裁判口径,这些数据库的权限目前我还没有见过任何一个法律AI工具能够全部拿到。
其次,现在关于裁判文书的公开,最高院已经在快速收紧了,司法公开基本要成为一个笑话。大家自己查查就会发现,2023到2024年公开的法律文书数量已经少的可怜。而人工智能学习最依赖的就是数据,如果案例不足、数据陈旧,做出来的案例分析就只能是表面光鲜,内里已经跟不上最新的裁判尺度,就像看十年前的高考复习资料来考今年的高考一样,有些基本知识点肯定是一样的,但命题方向都不同了。
再来说说第三点: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我们国家的自由裁量权,简单来说就只是比随心所欲要稍好一点。拿上海来打个比方,一中院辖区内的案例,二中院是不认的,两个辖区同一类案件的判决尺度就已经差别极大。同一个法院里,不同的审判庭也有不同的裁判风格,一般都是根据审判长的风格走的,在不同审判庭之间,也不太认可对方判决的案例。而且人不是机器,人在做出判决的时候,也会收到自身的影响。例如同样是未成年人性侵案件,检察官、法官是女性且是母亲的话,往往给出的量刑建议和判决结果是要重一点的。我不认为现在的人工智能能够很好的理解这些。
基于以上情况,我个人认为人工智能能够成为一个很好的工具,提升我们法律人的工作效率,减少很多基础性工作,但核心工作还是要靠人,而且是重度依赖人,所以法律行业并不是受人工智能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甚至于,没有AI对我们行业影响也不大。
欢迎大家各抒己见,如有需要也可以向我咨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