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人工智能是否会让大部分人失业,从而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

未来人工智能是否会让大部分人失业,从而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
收藏者
0
被浏览
62

5 个回答

limao100 LV

发表于 2025-4-7 15:45:33

刘慈欣聊过这个问题。
大刘说,现在的人工智能对我们最大的威胁就是抢走我们的工作,这确实是个现实。有些人把人工智能现在抢走制造业和物流业等一些传统行业的工作,与上一次工业革命工业机器抢走农业人口的工作相类比。大刘认为这个类比是不合适的。
原来工业机器抢走农业人口的工作,多出来的人口可以到城市里从事服务业、建筑业、制造业等等。这里有适合他们的工作。
这一次不一样,人工智能不能代替的工作只有创造性的工作。到时候,多余出来的人口只能去做这些创造性的工作。但是这是不现实的,不是每个人都有创造力,即使都有,人类也并不需要那么多创造性的工作岗位。到时候,可能会有十几亿个艺术家,但这些艺术家都吃不饱饭。或者有十几亿个网红,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大家都是网红也就不是网红了。
但大刘明确反对,为了保护工人的工作岗位而去保留一些本应该淘汰的旧技术。人类面对新技术的冲击应该去适应,并为了适应新技术去改变自己,而不是去守旧。守旧和保守是永远不可能解决问题的。
要怎么解决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冲击?要对人类的政治、社会、分配体系这些做根本的改变。就是说,我们要动摇人类社会最底层的基石。这个基石是什么?人类从建立文明以来就有的一个基石就是,“不劳动者不得食”。原本这是所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现在这个基石必须要打掉。每个人不能再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了。只有做出这样的改变,才能适应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冲击。
如果人工智能这个工具我们用的好,就会带领人类迈向新生活。不过至于这个新生活是什么样子?大刘说,他自己也很难具体想象。想象一下,到时候,90%的人都不工作,只有10%的人工作。这个社会要怎么样运行?这又是值得探讨的一个很大的话题。

hai-er LV

发表于 2025-4-7 15:55:10

恰恰相反,人工智能会降低失业率.
机器的能力更强了,那么人力的价格就可以进一步下降.
过去一个人操作一台收割机,一天收割100亩玉米;
未来一台AI指挥100个人一天收割100亩玉米.
电脑的运行成本要比收割机低的多.

星月喜品工坊 LV

发表于 2025-4-7 16:10:06

几年前有一本书讲未来机器人社会的,里面提到的一个建议是构建社会安全网,给每个人提供基础收入。因为人工智能会造成大规模失业,而这些人要生活,因此要给每个人发钱。
那时候杨安泽还没出来,其实跟他的Universal Basic Income(UBI,全民基本收入)道理差不多,就是每人每个月提供1000-2000美元的收入,不管有没有工作都给。
不过杨安泽的要求是取消其它的很多福利。如果按美国2亿人都要拿这个钱,那么每年是2.4万亿美元,美国联邦税收3万多亿美元,全部税收6万多亿美元,2.4万亿美元已经非常高了。目前社会保障和医保总和大约2万亿美元。
杨安泽的说法是征收增值税来覆盖这项支出。但增值税直接跟商品价格相当。比如欧洲的增值税非常高,德国19%,也就是物价直接多了20%。试想一下,如果一年消费6万美元,物价多了20%,就是多了1.2万美元,每年给你发1.2万美元,这其实等于没给你发钱,本质是一样的。当然,对于一年花费少于6万美元的是有好处的,多于6万美元的没有好处。不过要知道,6万美元以下的都是穷人,穷人的消费很多是必须的,没法减;6万美元以上是富人,富人的消费很多事奢侈消费,是可以省的,多了就不消费了,因此增值税一般认为对穷人伤害更大,属于“劫贫济富”。
有人说富人消费多纳税更多,怎么就劫贫济富了呢?那是因为很多人把单个穷人和单个富人对比来看,而没有把全部穷人和全部富人对比来看。比如6万美元以下的穷人1个亿,每年就是6万亿,征了20%的增值税,就是1.2万亿;要知道,美国Top 400富豪身家总额才2、3万亿美元,他们一年消费总额每人一个亿也才400亿美元,增加20%的增值税也才80亿美元。穷人缴纳1.2万亿美元税收,富人缴纳800亿美元,然后提供的警察服务都是帮富人抓穷人的,不就是劫贫济富吗?
有人说这样会不会养懒汉?每个月1000美元,只能满足基本消费,你稍微有多一些欲望,比如阿里P8包养生活女助理啥的,也会去找工作。如果找不到,也不会饿死;因此未必会对工作热情有多大伤害。
当然,对一些文科创作类的工作有好处。比如李安这种家庭煮夫7年写剧本的,如果有这1000美元的固定收入,他心理会好受一些,可能也不用写7年了。否则零收入靠老婆养,心理压力巨大。
总之,这些政策的利弊得失非常难说,另外资金来源也要考究。是征资本利得税、财产税、遗产税、增值税、工薪税还是怎样,是个系统性工程,也充满了政治斗争。不存在征不到的富人税。明朝时候江南富豪不想交税,闯王、清兵一来全部没收了,唇亡齿寒。日本遗产税只占总税收2%,但征收遗产税的成本占总成本的7%,因为富人狡猾,所以要花更多精力去征税。

吉吉 LV

发表于 2025-4-7 16:24:48

#智能失业#
人工智能的应用毋庸置疑的会导致大量人口失去现有的工作岗位。
但是是否会导致大规模的社会问题,要看社会的基本制度架构是否可以迅速的靠近和达成新的稳态,在转向新稳态的过程中会付出多少代价。
这个新的稳态,就是人工智能企业向国家缴纳经算力资源费用,由政府通过新的全民福利体系——终身学习/研究津贴制度,转移支付给全民的新架构。
在这一新的架构里,芯片生产基础设施、算力资源、能源均属于全民所有。计算企业只能购买算力资源来完成自己的业务,并且很自然的要为这些资源缴纳租金。
这份租金收入将被用来支付给全民,不是用于“全民统一基本收入”,而是用于全民终身学习/研究津贴制度。
这一制度的核心,是任何公民如果没有能力找到合适的岗位,都可以自主的选择无限继续学习。
这种学习只要可以通过法定的考核,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习补贴。仅凭这种学习补贴的额度,基本可以支撑中产阶级的一般生活水平。但是很遗憾,如果并不能通过考核,将不能获得津贴。
(但这并不会构成生存危机——全民统一基本保障仍然存在,只是那不是由这个体系支付,而是公民健康基本保障体制来支付。)
那会导致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生存——但显然无以致富。某种意义上,会导致该人在婚配市场上居于明显的劣势。
在公民的整个生涯中,不断积累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会不断的构成公民的个人信用,使ta不但不断的获得更大的就业可能,也有更多的贷款创业资格,使得ta有创造新的高质量的就业机会的可能。
而这一“贷款”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算力资源形式支付。
在另一方面,人类最终的就业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教育服务类业务。
第二类,研究类业务。
第三类,艺术创作类业务,这是最大的就业领域之一。
第四类,公共事务管理类业务,这是最大的就业领域之二。人类将拥有史无前例的、超乎一切历史阶段想象的庞大公营事业。
第五类,深空探索、地外资源利用和太空设施运营类业务。
除此之外的其他业务,例如工业制造,将会被分离为研发、维护和运行三个部分。其中研发、维护部分仍然由市场竞争机制主导,而实际的生产线等硬件设施本身,属于全民所有资产。
某种意义上说,以下原则将被贯彻:
一件东西如有重量,它就首先及最终属于全人类。一切知识,最初可以属于私人,最终属于全人类。唯有隐私和权利,属人私有。
这也是为什么公营事业机构将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口。
在人工智能极大发展的未来,你如果身体健康、智力正常,你将可以选择无限的学习,通过学习本身获得足够体面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
大量的企业除了自己的业务之外,还会同时经营职业训练业务——这本身就可以获得政府的补贴收入。每一家企业都自然而然的同时是职业教育机构。
你可以在自己觉得合适的时候,通过提取自己的知识信用支取优先借贷的算力资源开创自己的业务,也许是提供一种新的自组装太阳能电池的温度管理算法,也许是一种新的太空垃圾管理法规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这将可以申报公共支持项目),也许是与人合作创作新的系列剧作,也许是投标竞争某处公营生产机构的特定车间的维护业务,也许是申请加入某个外空开发项目,研发一种金星用超耐压信号中继装置,或者负责维护某个空间站的基本运营。
<hr/>决定这幅图景会成为最终稳态的背后的决定性的因素,在于这样一个关键的问题:
某种意义上说,以时钟频率乘以时间为单位的算力本身注定将成为最终的货币。
唯有时间,而不是任何证券化的能源、物质,更不是什么“加密数字货币”是人类真正最后的硬通货。
它由自然不容篡夺、不容垄断的公平供给,由不可挑战、不可逾越的自然规律维持其无限的信用,不疾不徐、均质等量。将时间赋予计算效率的行为本身,即为对时间矿藏的挖掘和提炼,它使得算力在本质上即是最终意义上的“无差别价值”。
宇宙间的能量、物质,最终都是无穷无尽的,唯有时间、最终也只有时间,有资格作为永恒的货币。
这也是为什么最后一切计算资源最终必将被收归人类公有,因为这就是本质的铸币权。
谁拥有算力资源,谁就拥有了真正本质的铸币权,谁也就将在最后通过这项最终货币无限供给,最终赎买下人间一切的权利——无论你在旧的货币体系下做多高的开价,都一样支付得起。
而这一点,意味着经典的资本主义模型必然因为权力的失衡而破产。人民、政府和按照旧框架体制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私有计算资源”的私人企业之间,最终必有一战,并且无论如何挣扎,只要人类并不甘心接受被先行者无限奴役的命运,最终就只能稳定到上述的最终稳态。
否则流血和动乱将永无休止,绝不是任何“全民统一收入”这样的撒钱贿赂所能敷衍。
更不用说在传统资本主义体制下,这项全民基本收入本身就取决于权力的掌控者相信“不按此额度发放将会爆发得不偿失的动乱”——ta们有深植于灵魂深处的低估冲动。
事实将证明,ta们以为足够的额度,永远事实上不够。
至于这是靠着武力没收其所有权,还是靠公立算力中心将私立算力供应商挤出市场,或者是靠算力公有制国家同盟将算力私有制国家一个个的在市场上压倒和击败,促使其不得不转变其体制,这只是最终稳态的实现路径问题。
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既然这是最终稳态,那就意味着一项根本的竞争已经启动了进程——一项“谁能花更小的代价适应最终稳态的到来”的超乎人类一切历史想像的竞争。
最终,人类将会发现,造成自己的最大困境的,不是敌国的“军事进攻”或者“经济威胁”,而是竞争对手更接近最终稳态而造成的显而易见的更加安全、稳定、幸福、富有人生价值的理想生活模型,在不断的虹吸和剥夺着己方的一切精英——谁也不能不厌倦无穷尽的动乱、谎言和无法预测的未来。
而在这整个全程,即使是人所能设想的最大限度的军事冒险也不足以扭转这一趋势。
真正的“敌人”,不是所谓的“对手”,而是藉由人工智能技术而被昭示的天命。
The Manifest Destiny.

麻辣烫 LV

发表于 2025-4-7 16:38:29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在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受到广泛关注的大背景下,很多职场人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恐惧,会有各种各样的担心,所以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人工智能当前依然处在行业发展的初期,目前智能体能够代替的工作岗位还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很多企业之所以采用智能体,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相关岗位的招聘有巨大的困难,尤其是岗位附加值比较低的岗位,这些岗位往往具有技术难度低、重复性高、劳动强度大、有一定危险系数等特点。所以,对于当前的大部分职场人来说,智能体要想替代传统人类岗位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其次,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岗位被智能体所取代,但是这个过程也必然会产生大量新的工作岗位,而且新产生的工作岗位很有可能会更多,这一点在历次工业革命中都有一定的体现。实际上,人工智能的发展从本质上来看,也仅仅是科技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所以人工智能也并不特别。
最后,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全面促进人类岗位升级,从这一点上来看,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对于当前的职场人来说,要想在人工智能时代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应该注重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学习,而且要立足本行业进行学习,这样会有更好的学习体验,也能够对于人工智能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从目前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人工智能产品的应用会促使科技领域新增大量的就业岗位,所以可以重点关注一下科技领域的就业机会。
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